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28页 |
1.1 寨卡病毒的病原学特征 | 第8-9页 |
1.2 寨卡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 | 第9-11页 |
1.2.1 寨卡病毒流行区域 | 第9-11页 |
1.2.2 寨卡病毒的传播 | 第11页 |
1.2.2.1 蚊媒传播 | 第11页 |
1.2.2.2 母婴传播 | 第11页 |
1.2.2.3 血液传播 | 第11页 |
1.2.2.4 性传播 | 第11页 |
1.3 寨卡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 | 第11-12页 |
1.4 寨卡病毒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 第12-13页 |
1.5 寨卡病毒结构的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1.5.1 寨卡病毒解旋酶的结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5.2 寨卡病毒其他功能蛋白的结构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1.5.2.1 全病毒结构研究 | 第15页 |
1.5.2.2 结构蛋白C的结构研究 | 第15-16页 |
1.5.2.3 结构蛋白E的结构研究 | 第16-17页 |
1.5.2.4 非结构蛋白NS1的结构研究 | 第17-18页 |
1.5.2.5 非结构蛋白NS2B-NS3pro的结构研究 | 第18-19页 |
1.5.2.6 非结构蛋白NS5 的结构研究 | 第19-20页 |
1.6 其他病毒的解旋酶研究 | 第20-21页 |
1.7 ATP水解机制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1.7.1 SF1 helicase解旋酶的水解机制研究 | 第22-23页 |
1.7.2 SF2 helicase解旋酶的水解机制研究 | 第23-25页 |
1.7.2.1 丙型肝炎病毒解旋酶的水解机制研究 | 第23页 |
1.7.2.2 登革热病毒解旋酶的水解机制研究 | 第23-24页 |
1.7.2.3 登革热病毒解旋酶的水解机制研究 | 第24-25页 |
1.8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5-28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8-5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8-34页 |
2.1.1 cDNA | 第28页 |
2.1.2 载体 | 第28页 |
2.1.3 扩增及突变引物 | 第28-29页 |
2.1.4 感受态细胞 | 第29页 |
2.1.5 实验仪器 | 第29-31页 |
2.1.6 实验试剂 | 第31-34页 |
2.1.6.1 基础原料信息 | 第31-33页 |
2.1.6.2 培养基及部分储液配方 | 第33-3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4-50页 |
2.2.1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4-41页 |
2.2.1.1 目的基因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第34-35页 |
2.2.1.2 目的片段的验证和纯化回收 | 第35-37页 |
2.2.1.3 目的基因及载体的双酶切 | 第37页 |
2.2.1.4 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 | 第37-38页 |
2.2.1.5 重组质粒的感受态细胞转化 | 第38页 |
2.2.1.6 重组质粒的提取 | 第38-40页 |
2.2.1.7 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验证 | 第40-41页 |
2.2.1.8 重组质粒的测序 | 第41页 |
2.2.2 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第41-46页 |
2.2.2.1 重组质粒转化入表达菌株 | 第41页 |
2.2.2.2 目的蛋白的试表达及优化 | 第41-43页 |
2.2.2.3 目的蛋白的大量表达和纯化 | 第43-46页 |
2.2.3 目的蛋白ATPase活性的测定 | 第46-47页 |
2.2.4 蛋白结晶 | 第47-49页 |
2.2.4.1 结晶条件初筛 | 第47-49页 |
2.2.4.2 晶体的优化 | 第49页 |
2.2.5 晶体的衍射、数据收集及结构解析 | 第49-50页 |
2.2.5.1 晶体的衍射及数据的收集处理 | 第49页 |
2.2.5.2 结构解析及修正 | 第49-50页 |
第3章 寨卡病毒解旋酶水解ATP的复合物结构研究 | 第50-62页 |
3.1 寨卡病毒解旋酶水解ATP各状态的复合物结构解析 | 第50-56页 |
3.1.1 寨卡病毒解旋酶的重组质粒构建 | 第50-51页 |
3.1.2 寨卡病毒解旋酶的表达纯化 | 第51-52页 |
3.1.3 寨卡病毒解旋酶水解ATP各状态复合物晶体的筛选和优化 | 第52-53页 |
3.1.4 寨卡病毒解旋酶复合物的结构解析 | 第53-56页 |
3.2 寨卡病毒解旋酶水解中间态复合物的结构分析 | 第56-59页 |
3.2.1 寨卡病毒解旋酶水解中间态复合物的整体结构 | 第56-58页 |
3.2.2 水解中间态复合物与母体状态、水解激发态复合物的结构比较 | 第58-59页 |
3.3 寨卡病毒解旋酶水解终态复合物的结构分析 | 第59-62页 |
第4章 寨卡病毒解旋酶水解ATP的机制 | 第62-72页 |
4.1 寨卡病毒解旋酶水解ATP的活性测定 | 第62页 |
4.2 寨卡病毒解旋酶ATP水解循环 | 第62-64页 |
4.3 寨卡病毒解旋酶水解ATP关键氨基酸位点的突变分析 | 第64-65页 |
4.4 水解ATP机制的保守性研究 | 第65-72页 |
4.4.1 与DENV4 解旋酶ATP水解机制的比较 | 第65-68页 |
4.4.2 与HCV解旋酶ATP水解机制的比较 | 第68-69页 |
4.4.3 与UvrD解旋酶ATP水解机制的比较 | 第69-72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及意义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