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里格气田增压工艺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增压工艺及压力系统优化研究 | 第14-16页 |
1.2.2 压缩机选型研究 | 第16-17页 |
1.2.3 压缩机基础研究 | 第17页 |
1.2.4 增压集输系统优化运行技术 | 第17-18页 |
1.3 国外低压低产气田集气工艺 | 第18-19页 |
1.3.1 加拿大阿尔伯达气田地面流程 | 第18页 |
1.3.2 美国圣胡安气田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增压工艺及压力系统优化研究 | 第20-29页 |
2.1 增压工艺及压力系统确定基本原则 | 第20-21页 |
2.1.1 增压工艺确定的基本原则 | 第20页 |
2.1.2 压力系统确定的基本原则 | 第20-21页 |
2.2 苏里格气田集气工艺试验 | 第21-23页 |
2.2.1 高压集气试验 | 第21页 |
2.2.2 中压集气试验 | 第21-22页 |
2.2.3 井下节流、中压集气试验 | 第22页 |
2.2.4 井下节流、低压集气试验 | 第22-23页 |
2.2.5 试验结论 | 第23页 |
2.3 苏里格气田增压工艺研究 | 第23-26页 |
2.3.1 增压工艺选择 | 第23-25页 |
2.3.2 集气站增压优化 | 第25-26页 |
2.4 苏里格气田压力系统优化 | 第26-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压缩机综合选型技术研究 | 第29-53页 |
3.1 选型原则 | 第29-31页 |
3.1.1 增压特点 | 第29页 |
3.1.2 选型原则 | 第29-31页 |
3.2 压缩机组简介 | 第31-36页 |
3.2.1 压缩机 | 第31-33页 |
3.2.2 原动机 | 第33-36页 |
3.3 集气站压缩机选择 | 第36-48页 |
3.3.1 压缩机选型参数 | 第36页 |
3.3.2 机组类型选择 | 第36-37页 |
3.3.3 机组配置 | 第37-48页 |
3.4 处理厂压缩机选择 | 第48-52页 |
3.4.1 压缩机选型参数 | 第48-49页 |
3.4.2 机组类型选择 | 第49-50页 |
3.4.3 机组配置 | 第50-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压缩机基础优化设计技术研究 | 第53-85页 |
4.1 压缩机基础优化的意义 | 第53页 |
4.2 压缩机基础常规设计及问题 | 第53-57页 |
4.2.1 桩-承台式压缩机基础 | 第53-55页 |
4.2.2 大块式压缩机基础 | 第55-57页 |
4.3 基础优化的基本参数 | 第57-59页 |
4.4 基础优化技术方案 | 第59-67页 |
4.4.1 压缩机机组改造 | 第59-62页 |
4.4.2 压缩机基础设计 | 第62-66页 |
4.4.3 现场施工方法 | 第66-67页 |
4.5 振动分析 | 第67-76页 |
4.5.1 机械振动分析 | 第67-70页 |
4.5.2 机组机座动态分析 | 第70-74页 |
4.5.3 底座振幅分析 | 第74-76页 |
4.6 位移监测及分析 | 第76-83页 |
4.6.1 监测方案 | 第76-79页 |
4.6.2 监测成果分析 | 第79-8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五章 压缩机优化运行技术研究 | 第85-94页 |
5.1 压缩机变工况调节 | 第85-88页 |
5.1.1 工艺参数变化的影响 | 第85-86页 |
5.1.2 压缩机结构变化的影响 | 第86-87页 |
5.1.3 气田压缩机排量调节主要方法 | 第87-88页 |
5.2 集气站二级增压改造 | 第88-92页 |
5.2.1 站址选择 | 第88页 |
5.2.2 试验方案 | 第88-92页 |
5.2.3 试验分析 | 第9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结论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