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41页 |
1.1 燃料油脱硫的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汽油中硫化物的主要成分 | 第16页 |
1.3 汽油脱硫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3.1 氧化脱硫技术(ODS) | 第17页 |
1.3.2 生物脱硫技术(BDS) | 第17-18页 |
1.3.3 萃取脱硫技术(EDS) | 第18-19页 |
1.3.4 吸附脱硫技术(ADS) | 第19-20页 |
1.4 吸附脱硫技术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4页 |
1.4.1 物理吸附 | 第21页 |
1.4.2 化学吸附 | 第21-24页 |
1.5 π络合脱硫吸附剂的分类 | 第24-30页 |
1.5.1 分子筛型π络合脱硫吸附剂 | 第25-27页 |
1.5.2 活性炭型π络合脱硫吸附剂 | 第27-28页 |
1.5.3 金属氧化物型π络合脱硫吸附剂 | 第28-29页 |
1.5.4 有机金属骨架材料型π络合脱硫吸附剂 | 第29-30页 |
1.6 气凝胶的简介 | 第30-37页 |
1.6.1 气凝胶的制备 | 第31-34页 |
1.6.2 气凝胶在吸附领域的应用 | 第34-37页 |
1.7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37-41页 |
1.7.1 研究目的 | 第37-38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38-41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41-57页 |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41-42页 |
2.1.1 实验药品 | 第41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41-42页 |
2.2 实验样品的制备 | 第42-46页 |
2.2.1 Ag_2O-SiO_2复合类气凝胶吸附剂的制备 | 第42-44页 |
2.2.2 Ag_2O-SiO_2-GO类气凝胶吸附剂的制备 | 第44-46页 |
2.2.3 模拟汽油的配制 | 第46页 |
2.3 吸附剂的表征方法 | 第46-47页 |
2.3.1 X射线荧光光谱(XRF) | 第46页 |
2.3.2 N_2等温吸附-脱附(BET) | 第46-47页 |
2.3.3 热重分析(TG) | 第47页 |
2.3.4 红外光谱(FTIR) | 第47页 |
2.3.5 扫描电镜(SEM) | 第47页 |
2.3.6 透射电镜(TEM) | 第47页 |
2.4 吸附实验方法 | 第47-51页 |
2.4.1 动态吸附研究 | 第47-49页 |
2.4.2 静态吸附研究 | 第49-51页 |
2.5 芳烃/烯烃的竞争吸附方法 | 第51页 |
2.6 再生方法 | 第51-52页 |
2.6.1 苯-正庚烷再生方法 | 第51页 |
2.6.2 甲苯-正庚烷再生方法 | 第51页 |
2.6.3 乙醚-正庚烷再生方法 | 第51-52页 |
2.7 硫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 第52-57页 |
2.7.1 检测条件研究 | 第52-53页 |
2.7.2 模拟汽油中硫化合物的标准曲线 | 第53-57页 |
第三章 Ag_2O-SiO_2复合类气凝胶吸附剂合成条件及其穿透吸附性能的研究 | 第57-85页 |
3.1 水解pH和水醇比对Ag_2O-SiO_2复合类气凝胶吸附剂物理结构及其穿透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57-70页 |
3.1.1 吸附剂的表征 | 第57-65页 |
3.1.2 不同水解p H和水醇比制备的吸附剂对噻吩的吸附性能 | 第65-67页 |
3.1.3 吸附剂的化学组成及其物理性质与其穿透吸附容量的关系 | 第67-70页 |
3.2 老化温度和老化液组成(酯醇比)对Ag_2O-SiO_2复合类气凝胶吸附剂物理结构及其穿透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70-82页 |
3.2.1 吸附剂的表征 | 第70-78页 |
3.2.2 不同老化温度和老化液组成(酯醇比)制备的吸附剂对噻吩的吸附性能 | 第78-79页 |
3.2.3 吸附剂的化学组成及其物理性质与其穿透吸附容量的关系 | 第79-8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82-85页 |
第四章 Ag_2O-SiO_2@复合类气凝胶吸附剂脱硫性能的研究 | 第85-111页 |
4.1 Ag_2O-SiO_2@复合类气凝胶吸附剂穿透吸附性能的研究 | 第85-88页 |
4.2 动力学吸附模型 | 第88-89页 |
4.2.1 表观一级动力学模型 | 第88-89页 |
4.2.2 表观二级动力学模型 | 第89页 |
4.2.3 颗粒内扩散模型 | 第89页 |
4.3 Ag_2O-SiO_2@复合类气凝胶吸附剂对噻吩吸附动力学的研究 | 第89-91页 |
4.4 平衡吸附等温式模型 | 第91-92页 |
4.4.1 Langmuir模型 | 第92页 |
4.4.2 Freundlich模型 | 第92页 |
4.5 Ag_2O-SiO_2@复合类气凝胶吸附剂对噻吩平衡吸附的研究 | 第92-95页 |
4.5.1 平衡吸附等温式 | 第92-94页 |
4.5.2 吸附热 | 第94-95页 |
4.6 Ag_2O-SiO_2@复合类气凝胶吸附剂对噻吩吸附热力学的研究 | 第95-96页 |
4.7 芳烃/烯烃竞争吸附对Ag_2O-SiO_2@复合类气凝胶吸附剂脱硫性能影响的研究 | 第96-99页 |
4.8 Ag_2O-SiO_2@复合类气凝胶吸附剂再生性能的研究 | 第99-109页 |
4.8.1 Ag_2O-SiO_2@复合类气凝胶吸附剂吸附噻吩再生性能的研究 | 第99-102页 |
4.8.2 Ag_2O-SiO_2@复合类气凝胶吸附剂吸附苯并噻吩再生性能的研究 | 第102-104页 |
4.8.3 三种再生方法的对比 | 第104-106页 |
4.8.4 再生后Ag_2O-SiO_2@复合类气凝胶吸附剂的表征 | 第106-109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五章 Ag_2O-SiO_2-GO类气凝胶吸附剂脱硫性能的研究 | 第111-145页 |
5.1 氧化石墨烯(GO)的表征 | 第111-112页 |
5.2 Ag_2O-SiO_2-GO类气凝胶吸附剂的表征 | 第112-119页 |
5.2.1 BET表征 | 第112-114页 |
5.2.2 XRF表征分析 | 第114页 |
5.2.3 FTIR表征分析 | 第114-115页 |
5.2.4 TG表征分析 | 第115-116页 |
5.2.5 SEM表征分析 | 第116-117页 |
5.2.6 TEM表征分析 | 第117-119页 |
5.3 Ag_2O-SiO_2-GO类气凝胶吸附剂穿透吸附性能的研究 | 第119-121页 |
5.4 Ag_2O-SiO_2-GO(1.29 wt‰) 吸附剂对噻吩吸附动力学的研究 | 第121-124页 |
5.5 Ag_2O-SiO_2-GO(1.29 wt‰) 吸附剂对噻吩平衡吸附的研究 | 第124-126页 |
5.5.1 平衡吸附等温式 | 第124-125页 |
5.5.2 吸附热 | 第125-126页 |
5.6 Ag_2O-SiO_2-GO(1.29 wt‰) 吸附剂对噻吩吸附热力学的研究 | 第126-127页 |
5.7 芳烃/烯烃竞争吸附对Ag_2O-SiO_2-GO(1.29 wt‰) 吸附剂脱硫性能影响的研究 | 第127-129页 |
5.8 Ag_2O-SiO_2-GO(1.29 wt‰) 吸附剂再生性能的研究 | 第129-143页 |
5.8.1 苯-正庚烷再生方法的研究 | 第129-133页 |
5.8.2 甲苯-正庚烷再生方法的研究 | 第133-136页 |
5.8.3 乙醚-正庚烷再生方法的研究 | 第136-139页 |
5.8.4 再生后Ag_2O-SiO_2-GO(1.29 wt‰) 吸附剂的表征 | 第139-143页 |
5.9 本章总结 | 第143-14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5-149页 |
6.1 结论 | 第145-147页 |
6.2 展望 | 第147-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63页 |
作者简历 | 第163-165页 |
致谢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