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1. 铬对植物的毒害效应 | 第14-16页 |
1.1 铬对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及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 第14-15页 |
1.2 铬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5页 |
1.3 铬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15-16页 |
2. 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sA)在植物体内的合成、代谢和转运 | 第16-18页 |
2.1 抗坏血酸在植物体内的合成途径 | 第16-17页 |
2.2 抗坏血酸在植物体内的转运和降解途径 | 第17-18页 |
3. 抗坏血酸在植物中的生理功能 | 第18-20页 |
3.1 抵御植物逆境胁迫 | 第18-19页 |
3.2 对光合系统的保护作用 | 第19页 |
3.3 影响细胞分裂、细胞伸长和细胞壁合成 | 第19页 |
3.4 调节植物开花和叶片衰老 | 第19-20页 |
4. 植物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AsA-GSH cycle) | 第20-22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外源抗坏血酸对Cr~(6+)胁迫下小麦Cr~(6+)吸收和转运的影响 | 第24-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25页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5页 |
1.3 数据处理和作图 | 第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2页 |
2.1 外源AsA对Cr~(6+)胁迫小麦生长的影响 | 第26-28页 |
2.2 外源AsA处理对不同基因型小麦小麦总Cr、细胞壁Cr及可溶性Cr含量的影响 | 第28-30页 |
2.3 外源AsA处理对Cr~(6+)胁迫下小麦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 第30-32页 |
3 讨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外源抗坏血酸对Cr~(6+)胁迫下小麦活性氧代谢影响 | 第34-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35页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5-37页 |
1.3 数据处理和作图 | 第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7页 |
2.1 外源AsA处理对Cr~(6+)胁迫小麦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 第37-40页 |
2.2 外源AsA处理对Cr~(6+)胁迫小麦SOD、POD、CAT活性的影响 | 第40-42页 |
2.3 外源AsA处理对Cr~(6+)胁迫小麦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42-43页 |
2.4 外源AsA处理对Cr~(6+)胁迫小麦非酶抗氧化物质含量及AsA-GSH循环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43-47页 |
3. 讨论 | 第47-50页 |
第四章 外源抗坏血酸对Cr~(6+)胁迫下小麦光合系统影响 | 第50-6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2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51页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51-52页 |
1.3 数据处理 | 第5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2-60页 |
2.1 外源AsA处理对Cr~(6+)胁迫下小麦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2.2 外源AsA处理对Cr~(6+)胁迫下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53-55页 |
2.3 外源AsA处理对Cr~(6+)胁迫下小麦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55页 |
2.4 外源AsA处理对Cr~(6+)胁迫下小麦叶片的光合磷酸化水平、ATP含量、Ca~(2+)-ATPase和Mg~(2+)-ATPase活性的影响 | 第55-57页 |
2.5 外源AsA处理对Cr~(6+)胁迫下小麦叶片叶黄素循环的影响 | 第57-58页 |
2.6 外源AsA处理对Cr~(6+)胁迫下小麦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58-60页 |
3. 讨论 | 第60-64页 |
第五章 外源抗坏血酸对Cr~(6+)胁迫下小麦的根际缓解效应 | 第64-8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7页 |
1.1 实验设计 | 第65页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65-67页 |
1.3 数据处理和作图 | 第6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7-76页 |
2.1 外源AsA处理对Cr~(6+)胁迫下小麦根际PH值变化的影响 | 第67-68页 |
2.2 外源AsA处理对Cr~(6+)胁迫下小麦根系有机酸分泌的影响 | 第68-69页 |
2.3 不同PH条件下,小麦根系分泌有机酸对Cr~(6+)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69-70页 |
2.4 外源AsA处理下,小麦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对环境中Cr~(6+)络合效应 | 第70-71页 |
2.5 外源AsA处理下,Cr~(6+)胁迫小麦分泌的有机酸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第71页 |
2.6 外源AsA处理对Cr~(6+)胁迫小麦根尖细胞质膜H~+-ATPase活性的影响 | 第71-72页 |
2.7 外源AsA处理对Cr~(6+)胁迫下小麦根系NH_4~+和NO_3~-吸收的影响 | 第72-76页 |
3. 讨论 | 第76-80页 |
第六章 外源抗坏血酸对Cr~(6+)胁迫下小麦根系生长的影响 | 第80-9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0-82页 |
1.1 实验设计 | 第80-81页 |
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81-82页 |
1.3 数据处理 | 第8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2-91页 |
2.1 外源AsA处理对Cr~(6+)胁迫下小麦根相对伸长率的影响 | 第82页 |
2.2 外源AsA处理对Cr~(6+)胁迫下小麦根系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 第82-84页 |
2.3 外源AsA处理对Cr~(6+)胁迫下小麦根系细胞壁中多糖含量的影响 | 第84-86页 |
2.4 外源AsA处理对Cr~(6+)胁迫下小麦根系细胞壁果胶甲酯酶和细胞壁POD酶活性的影响 | 第86-87页 |
2.5 外源AsA处理对Cr~(6+)胁迫下小麦根系质外体和共质体APX活性的影响 | 第87-88页 |
2.6 外源AsA处理对Cr~(6+)胁迫下小麦根系质外体和共质体AsA含量的影响 | 第88-89页 |
2.7 外源AsA处理对Cr~(6+)胁迫下小麦根分生区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89-91页 |
3. 讨论 | 第91-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14页 |
全文总结与创新点 | 第114-116页 |
全文研究结论 | 第114-115页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15页 |
研究展望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