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油菜籽(芸薹)论文

施氮水平和花期渍水胁迫对油菜产量形成的影响的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目的第11-23页
    1 油菜渍水胁迫分布与发生特征的研究进展第11-13页
        1.1 油菜渍水胁迫的分布特征第11-12页
        1.2 油菜渍水胁迫发生特征第12-13页
    2 渍水胁迫对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影响的研究进展第13-15页
        2.1 渍水胁迫对作物形态特征的影响第13页
        2.2 渍水胁迫对作物地下部的影响第13-14页
        2.3 渍水胁迫对作物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第14页
        2.4 渍水胁迫对作物衰老的影响第14-15页
        2.5 渍水胁迫对作物产量结构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第15页
    3 渍水胁迫下施用氮肥对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第15-17页
        3.1 渍水胁迫下施用氮肥对作物地下部的影响第15-16页
        3.2 渍水胁迫下施用氮肥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第16页
        3.3 渍水胁迫下施用氮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第16-17页
    4 油菜渍水胁迫生理中的量化方法第17页
    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7-18页
    参考文献第18-23页
第二章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第23-29页
    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23-24页
        1.1 研究思路第23-24页
        1.2 技术路线第24页
    2 试验资料获取第24-28页
        2.1 试验设计第24-26页
        2.2 测试项目与方法第26页
        2.3 数据分析方法第26-27页
        2.4 数据处理第27-28页
    参考文献第28-29页
第三章 施氮水平和花期渍水胁迫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第29-5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0-31页
        1.1 渍水和氮肥处理控制试验第30页
        1.2 指标及测定方法第30页
        1.3 数据分析第30-3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1-46页
        2.1 施氮水平和花期渍水胁迫对绿叶数和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31-36页
            2.1.1 绿叶数第31-32页
            2.1.2 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第32-35页
            2.1.3 叶面积指数第35-36页
        2.2 施氮水平和花期渍水胁迫对地上部器官生长发育的影响第36-44页
            2.2.1 绿叶干重第36-38页
            2.2.2 茎干重第38-40页
            2.2.3 角果干重第40-42页
            2.2.4 地上部干重第42-44页
        2.3 施氮水平和花期渍水胁迫对地下部器官生长发育的影响第44-46页
    3 讨论与结论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第四章 施氮水平和花期渍水胁迫对油菜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第51-7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2-54页
        1.1 试验设计第52-53页
        1.2 取样与测试第53页
        1.3 数据分析第53-5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4-72页
        2.1 施氮水平和花期渍水胁迫对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第54-61页
            2.1.1 分枝数第54-55页
            2.1.2 单株角果数第55-57页
            2.1.3 每角果粒数第57-58页
            2.1.4 千粒重第58-59页
            2.1.5 单株产量第59-61页
        2.2 施氮水平和花期渍水胁迫对产量及产量结构的量化第61-72页
            2.2.1 多因素对油菜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第61-65页
            2.2.2 施氮水平和花期渍水胁迫对产量及产量结构的量化第65-71页
            2.2.3 渍水和氮肥处理对油菜产量性能参数间相关性的影响第71-72页
    3 讨论与小结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77页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第77-83页
    1 讨论第77-80页
        1.1 花期渍水对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第77-78页
        1.2 渍水条件下增施氮肥对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第78-79页
        1.3 混合线性模型量化不同因子及交互作用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第79页
        1.4 本研究的创新与特色第79-80页
        1.5 今后研究设想第80页
    2 结论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3页
论文发表情况第83-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镁缓解高温抑制小麦籽粒灌浆的生理机制
下一篇:外源抗坏血酸(AsA)对小麦铬(Cr6+)毒害的缓解效应及其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