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的建设论文

中国共产党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思想演变及发展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导论第11-23页
    1.1 研究的缘起第11-13页
        1.1.1 研究的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的意义第12-13页
    1.2 研究现状述评第13-19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第13-15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第15-19页
    1.3 研究纲要第19-23页
        1.3.1 研究的重点与结构第19-20页
        1.3.2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20-21页
        1.3.3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第21-23页
第2章 社会治理观念的源与流第23-50页
    2.1 概念阐释第23-28页
        2.1.1 管理第23-24页
        2.1.2 治理第24-25页
        2.1.3 社会管理第25-26页
        2.1.4 社会治理第26-28页
    2.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治理思想第28-38页
        2.2.1 民本的思想第28-30页
        2.2.2 法治的思想第30-32页
        2.2.3 德治的思想第32-34页
        2.2.4 无为而治的思想第34-35页
        2.2.5 公廉施政的思想第35-38页
    2.3 西方的治理理论第38-41页
        2.3.1 “元治理”理论第38-39页
        2.3.2 多中心治理理论第39-40页
        2.3.3 公民治理理论第40页
        2.3.4 “善治”理论第40-41页
    2.4 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第41-50页
        2.4.1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第41-44页
        2.4.2 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第44-46页
        2.4.3 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理论第46-50页
第3章 社会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探索第50-67页
    3.1 以巩固政权为目标的全能型社会管理第50-55页
        3.1.1 全能型社会管理形成的历史背景第50-51页
        3.1.2 全能型社会管理的内容及特点第51-54页
        3.1.3 全能型社会管理的功与过第54-55页
    3.2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型社会管理第55-62页
        3.2.1 发展型社会管理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发展阶段第55-58页
        3.2.2 发展型社会管理的基本特征第58-60页
        3.2.3 发展型社会管理的作用及限度第60-62页
    3.3 以科学发展为重点的和谐型社会管理第62-67页
        3.3.1 和谐型社会管理形成的历史背景第62-64页
        3.3.2 和谐型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第64-65页
        3.3.3 和谐型社会管理的创新发展及意义第65-67页
第4章 走向社会治理: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提出的新任务第67-88页
    4.1 社会治理理念的提出第67-73页
        4.1.1 “创新社会治理”提出的时代背景第67-69页
        4.1.2 创新社会治理的理论质点第69-71页
        4.1.3 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第71-73页
    4.2 社会治理理念的再深化第73-88页
        4.2.1 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新举措第74-76页
        4.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基本特征第76-78页
        4.2.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第78-83页
        4.2.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基本架构第83-88页
第5章 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中国共产党人理念的逻辑演进第88-119页
    5.1 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逻辑嬗变第88-91页
        5.1.1 权力:从专政性、技术性到制度性第88-89页
        5.1.2 主客体:从单一到多元第89-90页
        5.1.3 价值目标:从“秩序为本”到“以人为本”第90-91页
    5.2 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理论逻辑:基于“国家-社会”关系的视角第91-96页
        5.2.1 强国家逻辑第92-93页
        5.2.2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第93-95页
        5.2.3 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第95-96页
    5.3 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历史逻辑第96-119页
        5.3.1 经济发展的要求第96-103页
        5.3.2 政治发展的要求第103-111页
        5.3.3 文化发展的要求第111-119页
第6章 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未来进路及重要意义第119-146页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第119-124页
        6.1.1 治理理论的吸收和转化面临困难第119-121页
        6.1.2 政府职能界定不清第121-122页
        6.1.3 社会力量薄弱第122-123页
        6.1.4 法治环境不健全第123-124页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治理实现的可行路径第124-142页
        6.2.1 弘扬中国特色第124-130页
        6.2.2 转变政府职能第130-133页
        6.2.3 提高社会组织的自治能力第133-135页
        6.2.4 加强党的建设第135-138页
        6.2.5 借鉴西方治理经验第138-142页
    6.3 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思想的重要意义第142-146页
        6.3.1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思想的理论意义第142-143页
        6.3.2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思想的实践意义第143-146页
结论与展望第146-149页
致谢第149-151页
参考文献第151-158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与参与科研的情况第158页

论文共1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张闻天党的建设思想研究
下一篇:八一精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