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亮的越界书写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25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1页 |
二、葛亮研究现状 | 第11-20页 |
三、越界书写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第一章 空间越界:作为发现城市与人的一种眼光 | 第25-46页 |
第一节 家城:被“发现”的南京 | 第25-31页 |
一、南京如何被发现 | 第25-27页 |
二、南京形象的浮现 | 第27-31页 |
第二节 我城:另一面的香港 | 第31-35页 |
第三节 越界人物:多元碰撞与人性困境 | 第35-46页 |
一、离散者的生存图景 | 第36-39页 |
二、侨民的文化认同与补充 | 第39-41页 |
三、跨“类别”的人性隐喻 | 第41-46页 |
第二章 时间越界:历史与现实 | 第46-59页 |
第一节 记忆载体:器物 | 第46-51页 |
第二节 情节载体:还债与复仇 | 第51-53页 |
第三节 精神载体:知识分子 | 第53-59页 |
第三章 策略越界:语言与叙事 | 第59-69页 |
第一节 游走在古典与现代的语言 | 第59-63页 |
一、新古典韵味 | 第60-61页 |
二、“港味”的融入 | 第61-62页 |
三、影视化语言 | 第62-63页 |
第二节 流动的视角 | 第63-64页 |
第三节 中西结合的叙事特点 | 第64-69页 |
第四章 越界背后:文化心理与寻根 | 第69-77页 |
第一节 多重文化心理构成 | 第69-73页 |
第二节 文化寻根 | 第73-77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后记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