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3.1 关于现代西方反科学主义思潮的研究 | 第9-12页 |
1.3.1.1 国外现代西方反科学主义思潮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1.2 国内现代西方反科学主义思潮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2 关于生态哲学的研究 | 第12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2-15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3-15页 |
第2章 现代西方反科学主义思潮述要 | 第15-26页 |
2.1 概念厘清 | 第15-17页 |
2.1.1 反科学 | 第15-16页 |
2.1.2 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 | 第16-17页 |
2.2 现代西方反科学主义思潮的历史背景 | 第17-18页 |
2.3 现代西方反科学主义思潮的主要合理思想 | 第18-26页 |
2.3.1 充分认识科学的负面作用,提出生态科学观 | 第18-19页 |
2.3.2 反对近现代科学的哲学基础 | 第19-22页 |
2.3.2.1 整体有机论思想 | 第20-21页 |
2.3.2.2 非决定论的世界观 | 第21页 |
2.3.2.3 强调社会秩序和自然法则的统一性 | 第21-22页 |
2.3.3 将科学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 | 第22-24页 |
2.3.4 反对把科学作为纯粹的理性知识和技术体系 | 第24-26页 |
第3章 现代西方反科学主义思潮的生态哲学意蕴 | 第26-36页 |
3.1 反对严格主客二分的生态哲学整体观 | 第26-28页 |
3.1.1 整体性原则 | 第27页 |
3.1.2 多样性原则 | 第27-28页 |
3.1.3 层次性原则 | 第28页 |
3.2 注重人自身价值的生态哲学价值论 | 第28-31页 |
3.2.1 人类中心主义中“人的价值”的扭曲 | 第29页 |
3.2.2 生态哲学价值论的构建 | 第29-30页 |
3.2.2.1 生态哲学价值论的内涵 | 第29-30页 |
3.2.2.2 生态哲学价值论的当代意义 | 第30页 |
3.2.3 科学技术发展中的生态哲学价值论 | 第30-31页 |
3.3 “科技—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哲学系统思想 | 第31-36页 |
3.3.1 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化环境系统 | 第31-32页 |
3.3.2 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第32-34页 |
3.3.2.1 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 第32-33页 |
3.3.2.2 科学技术对自然环境的作用 | 第33页 |
3.3.2.3 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作用 | 第33-34页 |
3.3.3 统筹经济、科技与环境三者协调发展 | 第34-36页 |
第4章 反思与启示: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化转向 | 第36-46页 |
4.1 树立生态科技价值观 | 第36-38页 |
4.1.1 工业文明基础上传统科技价值观的弊端 | 第36-37页 |
4.1.2 实现传统科技价值观的转型 | 第37-38页 |
4.2 构建科学技术生态化范式 | 第38-40页 |
4.2.1 传统科学技术范式的局限性 | 第38-39页 |
4.2.2 科学技术生态化范式实现的基本途径 | 第39-40页 |
4.3 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生态化 | 第40-42页 |
4.3.1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 第40-41页 |
4.3.2 提倡绿色消费方式 | 第41-42页 |
4.4 推进生态生产力发展 | 第42-46页 |
4.4.1 从传统生产力到生态生产力 | 第42-43页 |
4.4.2 生态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生态化转向的内在一致性 | 第43-44页 |
4.4.3 大力发展生态生产力的途径 | 第44-46页 |
4.4.3.1 正确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 | 第44页 |
4.4.3.2 生态科学技术创新 | 第44-45页 |
4.4.3.3 健全生态法制法规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