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高分子磁性微球的制备方法 | 第12-17页 |
1.2.1 乳液聚合 | 第12-14页 |
1.2.2 悬浮聚合 | 第14页 |
1.2.3 分散聚合 | 第14-15页 |
1.2.4 原位聚合 | 第15页 |
1.2.5 种子聚合 | 第15-16页 |
1.2.6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 | 第16-17页 |
1.3 高分子磁性微球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 第17-21页 |
1.3.1 生物分离 | 第17-20页 |
1.3.2 药物载体 | 第20-21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1.4.1 选题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2 论文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窄分子量分布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的合成及表征 | 第23-37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RAFT聚合反应 | 第23-25页 |
2.2.1 RAFT聚合反应机理 | 第23-24页 |
2.2.2 RAFT聚合链转移剂(chaintransferagent,CTA) | 第24-25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25-30页 |
2.3.1 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 | 第25-27页 |
2.3.2 小分子链转移剂苄基三硫代碳酸酯基丙酸(BPATT)的合成 | 第27页 |
2.3.3 试剂纯化及处理 | 第27-28页 |
2.3.4 大分子链转移剂(PNIPAAm-CTA)的制备 | 第28页 |
2.3.5 巯基化合物(PNIPAAm-SH)的合成 | 第28-29页 |
2.3.6 小分子链转移剂(BPATT)、大分子链转移剂(PNIPAAm-CTA)和巯基化合物(PNIPAAm-SH)的表征 | 第29-30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0-36页 |
2.4.1 小分子链转移剂(CTA)的合成 | 第30-32页 |
2.4.2 大分子链转移剂(PNIPAAm-CTA)的合成 | 第32-34页 |
2.4.3 巯基化合物(PNIPAAm-SH)的合成 | 第34-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四氧化三铁的表面改性及表征 | 第37-57页 |
3.1 引言 | 第37-3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9-44页 |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 第39-40页 |
3.2.2 实验合成与表征 | 第40页 |
3.2.3 测试与表征 | 第40-44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4-50页 |
3.3.1 FT-IR分析 | 第44-45页 |
3.3.2 XRD分析 | 第45页 |
3.3.3 TG分析 | 第45-46页 |
3.3.4 四氧化三铁微球分散性及分散稳定性分析 | 第46-48页 |
3.3.5 磁性能分析 | 第48-50页 |
3.4 四氧化三铁微球表面羟基含量的确定 | 第50-52页 |
3.4.1 反应温度对表面羟基含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3.4.2 反应时间对表面羟基含量的影响 | 第51页 |
3.4.3 溶液pH对表面羟基含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3.5 四氧化三铁微球表面氨基含量的确定 | 第52-55页 |
3.5.1 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 | 第52-53页 |
3.5.2 反应参数对表面氨基含量的影响 | 第53-5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磁性温敏性复合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 第57-67页 |
4.1 引言 | 第57-5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8-59页 |
4.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 第58-59页 |
4.2.2 磁性温敏性复合微球的制备 | 第59页 |
4.2.3 磁性温敏性复合微球的表征 | 第5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9-65页 |
4.3.1 FT-IR分析 | 第60页 |
4.3.2 XRD分析 | 第60-61页 |
4.3.3 TG分析 | 第61-63页 |
4.3.4 TEM分析 | 第63页 |
4.3.5 磁性能分析 | 第63-65页 |
4.3.6 温敏性分析 | 第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磁性温敏性复合微球的生物学评价 | 第67-72页 |
5.1 引言 | 第67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67-69页 |
5.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 第67-68页 |
5.2.2 磁性温敏性复合微球细胞毒性评价 | 第68-69页 |
5.2.3 统计学分析 | 第6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9-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结论 | 第72-73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