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感性工学的装载机人机系统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9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17页 |
·工程机械人机系统研究 | 第17-20页 |
·人机工程学 | 第17-19页 |
·以人为中心的设计 | 第19-20页 |
·工程机械人机系统设计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0页 |
·感性工学及其研究方法 | 第20-25页 |
·感性工学研究概况 | 第20-22页 |
·感性工学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感性工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论文结构 | 第26-29页 |
第2章 基于感性工学的人机系统研究方法 | 第29-44页 |
·人机系统的建立 | 第29-37页 |
·人机系统中人的特性分析 | 第29-30页 |
·人机系统的组成 | 第30-32页 |
·人机系统的演变 | 第32-36页 |
·人机系统在产品设计中的作用 | 第36-37页 |
·人机系统的研究方法 | 第37-39页 |
·定性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定量分析方法 | 第38页 |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比较 | 第38-39页 |
·感性工学的实施 | 第39-42页 |
·常用感性评价方法 | 第40页 |
·语意差分法 | 第40-41页 |
·眼动追踪法 | 第41-42页 |
·感性工学实施模型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3章 装载机视觉层设计研究 | 第44-67页 |
·装载机视觉层要素分析 | 第44-45页 |
·外观要素 | 第44-45页 |
·色彩要素 | 第45页 |
·装载机外观眼动仪实验 | 第45-47页 |
·眼动实验准备 | 第45-47页 |
·眼动实验方法 | 第47页 |
·装载机外观眼动仪实验结果 | 第47-54页 |
·装载机透视图眼动实验结果 | 第47-49页 |
·装载机侧面视图实验结果 | 第49-51页 |
·装载机后透视图实验结果 | 第51-53页 |
·装载机后视图实验结果 | 第53-54页 |
·眼动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54-60页 |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54-56页 |
·不同熟练程度的影响 | 第56-58页 |
·地域分布的影响 | 第58-60页 |
·装载机外观语意差分法实验 | 第60-66页 |
·调查项目的制定 | 第60-61页 |
·调查结果整理 | 第61-62页 |
·因子分析 | 第62-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4章 装载机行为层设计研究 | 第67-83页 |
·装载机行为层要素分析 | 第67-68页 |
·装载机驾驶室内部眼动实验 | 第68-73页 |
·实验素材处理 | 第68-69页 |
·装载机内部全局视图眼动实验结果 | 第69-71页 |
·国外品牌装载机对照车型分析 | 第71-72页 |
·侧控制台眼动实验结果 | 第72-73页 |
·装载机驾驶室内部眼动实验数据分析 | 第73-78页 |
·不同熟练程度的驾驶员数据对比 | 第73-76页 |
·不同地域数据对比 | 第76-78页 |
·驾驶室的内部布置校核 | 第78-82页 |
·手伸及界面校核 | 第78-79页 |
·方向盘的校核 | 第79-80页 |
·仪表盘的校核 | 第80-81页 |
·操纵杆的校核 | 第81-82页 |
·驾驶室校核结果 | 第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5章 装载机舒适性设计研究 | 第83-98页 |
·工程机械驾驶舒适性概述 | 第83-85页 |
·舒适性的定义 | 第83页 |
·静态舒适性 | 第83-84页 |
·动态舒适性 | 第84-85页 |
·装载机驾驶室舒适性眼动实验 | 第85-89页 |
·实验设定 | 第85-86页 |
·实验数据处理 | 第86-89页 |
·装载机座椅动态舒适性分析 | 第89-92页 |
·运用1/3倍频程评估座椅的疲劳降低效率界限 | 第89-90页 |
·利用座椅的总记权加速度评估驾驶员的乘坐舒适性 | 第90-92页 |
·座椅有效振幅传递率因子 | 第92页 |
·装载机座椅动态舒适性实验 | 第92-97页 |
·实验方法 | 第92-94页 |
·座椅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94-96页 |
·实验结论 | 第96-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6章 工程机械人机系统综合评价 | 第98-108页 |
·人机系统评价指标 | 第98-102页 |
·常用设计质量评价方法 | 第98-99页 |
·人机系统设计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 第99-100页 |
·人机系统质量评价指标集 | 第100-102页 |
·层次分析法应用 | 第102-106页 |
·层次分析法概述 | 第102页 |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第102-103页 |
·层次分析法在人机系统设计评价中的应用 | 第103-106页 |
·感性工学在工程机械设计中的作用 | 第106-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结论 | 第108-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及参与的项目 | 第120-122页 |
附录:英文论文 | 第122-13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