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6页 |
ABSTRACT | 第16-21页 |
引言 | 第21-32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1-25页 |
二、国内外研究成果述评 | 第25-26页 |
三、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第26-27页 |
四、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方法 | 第27页 |
五、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27-32页 |
第一章 现物出资制度的法律性质与理论基础 | 第32-50页 |
第一节 公司的资本与资产 | 第32-37页 |
一、公司资本的法律内涵及其意义 | 第33-36页 |
二、公司资本与公司资产关系 | 第36-37页 |
第二节 现物出资的法律性质 | 第37-39页 |
一、现物出资性质的相关学说 | 第37-38页 |
二、学说的检讨 | 第38页 |
三、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节 现物出资成为独立出资方式的理论基础 | 第39-50页 |
一、公司契约理论 | 第39-42页 |
二、交易费用理论 | 第42-49页 |
三、财产形态的不断拓展 | 第49-50页 |
第二章 现物出资制度的基本结构 | 第50-63页 |
第一节 现物出资者 | 第50-53页 |
一、公司出资与现物出资者 | 第50-53页 |
二、新股发行中的现物出资者 | 第53页 |
第二节 现物出资的标的物 | 第53-63页 |
一、现物出资标的物的概念 | 第53-54页 |
二、现物出资相关学说的检讨 | 第54-57页 |
三、现物出资标的物适格性 | 第57-63页 |
第三章 现物出资制度的价值追求——利益平衡 | 第63-85页 |
第一节 股东间利益平衡与股东出资形式的选择 | 第63-78页 |
一、股东权益之涵义及基本内容 | 第63-64页 |
二、股东出资形式与股东利益冲突间的关系 | 第64-74页 |
三、股东平等原则的遵从与现物出资结构 | 第74-78页 |
第二节 公司债权人与股东间的利益平衡 | 第78-85页 |
一、公司之债的特征 | 第78-79页 |
二、公司债权人在公司中的真实地位 | 第79-80页 |
三、股东与债权人间的利益冲突之析 | 第80-83页 |
四、回应且平衡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冲突:公司资本制度的构建 | 第83-85页 |
第四章 域外现物出资立法例及其经验借鉴 | 第85-105页 |
第一节 大陆法系的现物出资立法现状 | 第85-95页 |
一、德国现物出资法律制度 | 第85-88页 |
二、法国现物出资制度 | 第88-91页 |
三、日本的现物出资法律制度 | 第91-95页 |
第二节 英美法系的现物出资立法现状 | 第95-100页 |
一、英国的现物出资制度 | 第95-98页 |
二、美国现物出资制度 | 第98-100页 |
第三节 域外现物出资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100-105页 |
一、制定严格的现物出资程序 | 第100-101页 |
二、独立外部评估的介入 | 第101-102页 |
三、放宽现物出资形式的限制 | 第102-103页 |
四、瑕疵出资的责任承担 | 第103-105页 |
第五章 对我国《公司法》限制现物出资形式做法之检讨 | 第105-131页 |
第一节 公司资本制度与公司信用理论之反思 | 第105-116页 |
一、企业形态的演变对企业信用制度的影响 | 第105-107页 |
二、公司资本信用的悖论 | 第107-116页 |
第二节 公司债权人利益保护与股东出资形式的选择 | 第116-118页 |
一、建立公司债权人保护制度的必要性 | 第116页 |
二、公司债权人保护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16-118页 |
第三节 我国特定类型财产出资的必要性 | 第118-131页 |
一、特定类型财产的含义及其特征 | 第118-120页 |
二、特定类型财产出资的效果分析及其检讨 | 第120-131页 |
第六章 我国公司现物出资制度的立法完善 | 第131-195页 |
第一节 确立特定类型财产出资的法律地位 | 第131-163页 |
一、信用出资及其必要性 | 第131-140页 |
二、商誉出资的内涵及其适格性 | 第140-146页 |
三、劳务出资及其合理性 | 第146-154页 |
四、抵押物出资的合理性 | 第154-157页 |
五、企业整体资产出资 | 第157-163页 |
第二节 完善现物出资公示制度 | 第163-168页 |
一、公司出资公示的法律效力 | 第163-165页 |
二、确立现物出资公示制度的必要性及完善建议 | 第165-168页 |
第三节 完善现物出资的评估作价制度 | 第168-179页 |
一、明确现物出资财产的评估主体 | 第169-172页 |
二、现物出资财产评估原则 | 第172-173页 |
三、现物出资评估程序 | 第173-176页 |
四、确立现物出资的检查制度 | 第176-179页 |
第四节 强化评估人和验资人的责任 | 第179-189页 |
一、出资不实与相关人员的责任 | 第179-180页 |
二、评估人的义务及责任形态 | 第180-186页 |
三、验资人的义务及民事责任形态 | 第186-189页 |
第五节 建立财产替代清偿制度 | 第189-195页 |
一、现物出资中建立财产替代清偿制度的原因 | 第190-193页 |
二、现物出资中如何实现财产替代清偿 | 第193-195页 |
参考文献 | 第195-206页 |
谢词 | 第206-20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08-21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