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5页 |
ABSTRACT | 第15-18页 |
导论 | 第18-35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8-23页 |
(一) 中国社会纠纷解决研究具有现实紧迫性 | 第18-19页 |
(二) 传统解纷方式需要反思整合 | 第19-22页 |
(三) 个人的经历与思考面向 | 第22-23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23-31页 |
(一) 国内现状 | 第23-28页 |
(二) 国外现状 | 第28-31页 |
三、选题意义 | 第31-34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第一章 和解的含义、本质与原则 | 第35-76页 |
一、含义:"合意"解纷 | 第35-50页 |
(一) 和解的内涵 | 第35-38页 |
(二) 和解的外延 | 第38-47页 |
(三) 和解中的"非合意因素" | 第47-50页 |
二、本质:意思自治 | 第50-64页 |
(一) 意思自治的含义、历史与基础 | 第50-55页 |
(二) 公法纠纷解决中的意思自治 | 第55-62页 |
(三) 意思自治的扩张 | 第62-64页 |
三、原则:推定与程序监控 | 第64-76页 |
(一) 和解原则的条件 | 第64-67页 |
(二) 推定原则 | 第67-71页 |
(三) 程序监控原则 | 第71-76页 |
第二章 和解的结构分析:主体 | 第76-127页 |
一、当事人 | 第76-86页 |
二、第三人 | 第86-94页 |
三、官方第三人 | 第94-112页 |
(一) 角色定位 | 第94-99页 |
(二) 权威弱化 | 第99-104页 |
(三) 和解偏好 | 第104-112页 |
四、民间第三人 | 第112-127页 |
(一) 官方化的民间第三人 | 第112-118页 |
(二) 纯粹的民间第三人 | 第118-127页 |
第三章 和解的结构分析:规范 | 第127-183页 |
一、国家规范 | 第127-138页 |
(一) 制度性支持 | 第130-131页 |
(二) 权利诉求基点 | 第131-133页 |
(三) 和解直接依据 | 第133-135页 |
(四) 攻防策略工具 | 第135-138页 |
二、民间规范 | 第138-151页 |
(一) 支持权利诉求 | 第141-144页 |
(二) 和解直接依据 | 第144-147页 |
(三) 支撑国家规范 | 第147-149页 |
(四) 传承多元文化 | 第149-151页 |
三、关系规范 | 第151-168页 |
(一) 关系规范的含义 | 第152-155页 |
(二) 关系规范的机制 | 第155-159页 |
(三) 关系规范的功能 | 第159-165页 |
(四) 关系规范的控制 | 第165-168页 |
四、规范互动 | 第168-183页 |
(一) 国家法和民间法互动在纠纷和解中的样态 | 第170-175页 |
(二) 关系规范和纠纷解决者个性是影响和解中国家法和民间法互动样态的变量 | 第175-178页 |
(三) 变量在纠纷自决、裁决中对国家法与民间法互动的影响 | 第178-183页 |
第四章 和解的结构分析:事实 | 第183-214页 |
一、事实要素概括性 | 第183-189页 |
二、证明要求意会性 | 第189-195页 |
三、事实面向未来性 | 第195-200页 |
四、法律关系复杂性 | 第200-204页 |
五、规范意义共生性 | 第204-209页 |
六、认知主体二元性 | 第209-214页 |
第五章 和解的类型分析:以法律纠纷和解为着力点 | 第214-251页 |
一、民事和解——以法院调解为着力点 | 第215-231页 |
(一) 调解书没有"说理" | 第215-219页 |
(二) 调解书很难说"法理" | 第219-221页 |
(三) 调解书很难说"法理"对调解制度的影响 | 第221-231页 |
二、刑事和解——以轻伤害案件和解为着力点 | 第231-241页 |
(一) 轻伤害案件适用公诉与自诉程序在结果上存在矛盾 | 第231-234页 |
(二) 矛盾的实践解决 | 第234-238页 |
(三) 矛盾的法律解决 | 第238-241页 |
三、行政和解——以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和解为着力点 | 第241-251页 |
(一) 《治安管理处罚法》之前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和解 | 第241-242页 |
(二) 释读《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调解与和解 | 第242-246页 |
(三) 质疑《治安管理处罚法》中调解与和解效力之不同的法律规定 | 第246-251页 |
第六章 和解的功能分析:个别功能与社会功能 | 第251-279页 |
一、个别功能 | 第251-267页 |
(一) 解决纠纷 | 第251-255页 |
(二) 形成规则 | 第255-258页 |
(三) 归属责任 | 第258-262页 |
(四) 恢复关系 | 第262-267页 |
二、社会功能 | 第267-279页 |
(一) 复合双重正义 | 第267-272页 |
(二) 效益考量选择 | 第272-275页 |
(三) 适应社会结构 | 第275-279页 |
第七章 和解、和谐与法治 | 第279-304页 |
一、和解与和谐 | 第279-288页 |
(一) 和谐社会需要三元一体纠纷解决机制 | 第279-282页 |
(二) 尊重和解系尊重人权 | 第282-286页 |
(三) 和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第286-288页 |
二、和解与法治 | 第288-304页 |
(一) 二元对立观 | 第288-291页 |
(二) 源在国家万能主义 | 第291-293页 |
(三) 西方法治主义批判 | 第293-297页 |
(四) 重构法治的和解 | 第297-300页 |
(五) 中国问题中国式解决 | 第300-304页 |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 第304-311页 |
致谢 | 第311-31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314-31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3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