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28页 |
1.1 介质陶瓷概述 | 第11-13页 |
1.1.1 介质材料的发展 | 第11-12页 |
1.1.2 低介电常数介质陶瓷 | 第12-13页 |
1.2 低介电介质陶瓷的分类 | 第13-21页 |
1.2.1 Al_2O_3系 | 第13-14页 |
1.2.2 硅酸盐系 | 第14-17页 |
1.2.3 微晶玻璃 | 第17-19页 |
1.2.4 玻璃+陶瓷 | 第19-21页 |
1.3 微波介质陶瓷的性能参数 | 第21-25页 |
1.3.1 相对介电常数 | 第21-22页 |
1.3.2 品质因子Q(1/tanδ) | 第22-24页 |
1.3.3 谐振频率温度系数 | 第24-25页 |
1.3.4 混合物法则 | 第25页 |
1.4 低温共烧陶瓷技术(Low-temperature cofired ceramics,LTCC) | 第25-26页 |
1.5 课题的研究背景,内容和意义 | 第26-28页 |
2 陶瓷的制备与表征 | 第28-33页 |
2.1 制备工艺 | 第28-31页 |
2.1.1 配料 | 第29页 |
2.1.2 球磨 | 第29页 |
2.1.3 压块预烧 | 第29-30页 |
2.1.4 造粒和排粘 | 第30页 |
2.1.5 烧结 | 第30-31页 |
2.1.6 被银 | 第31页 |
2.2 表征方法 | 第31-33页 |
2.2.1 相对密度 | 第31页 |
2.2.2 电阻率 | 第31页 |
2.2.3 介电性能 | 第31-32页 |
2.2.4 相结构 | 第32页 |
2.2.5 扫描电镜(SEM)形貌 | 第32-33页 |
3 K_2O-Al_2O_3-SiO_2体系微晶玻璃结构与性能 | 第33-37页 |
3.1 组分设计 | 第33页 |
3.2 相结构 | 第33-34页 |
3.3 显微结构 | 第34-35页 |
3.4 介电性能 | 第35-37页 |
4 B_2O_3掺杂KAS陶瓷 | 第37-47页 |
4.1 组分设计 | 第37-38页 |
4.2 B1相结构 | 第38-39页 |
4.3 B1微观结构 | 第39页 |
4.4 B1烧结性能 | 第39-40页 |
4.5 B1介电性能 | 第40-41页 |
4.7 B_2O_3掺杂KAS | 第41-46页 |
4.7.1 烧结特性 | 第41-43页 |
4.7.2 相结构 | 第43页 |
4.7.3 显微结构 | 第43-44页 |
4.7.4 介电性能 | 第44-46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5 B_2O_3、ZnO、MgO、CaO共掺对KAS性能影响 | 第47-63页 |
5.1 B_2O_3和ZnO共掺对KAS性能影响 | 第47-52页 |
5.1.1 组分设计 | 第47-48页 |
5.1.2 相结构 | 第48页 |
5.1.3 显微结构 | 第48-49页 |
5.1.4 烧结密度特性 | 第49-50页 |
5.1.5 介电性能 | 第50-52页 |
5.1.6 本节小结 | 第52页 |
5.2 B_2O_3和MgO共掺对KAS体系性能的影响 | 第52-58页 |
5.2.1 组分设计 | 第52页 |
5.2.2 相结构 | 第52-53页 |
5.2.3 样品表面微观结构 | 第53-54页 |
5.2.4 烧结特性 | 第54-55页 |
5.2.5 介电性能 | 第55-57页 |
5.2.6 本节小结 | 第57-58页 |
5.3 B_2O_3和CaO共掺对KAS体系性能的影响 | 第58-63页 |
5.3.1 组分设计 | 第58页 |
5.3.2 相结构 | 第58-59页 |
5.3.3 显微结构 | 第59页 |
5.3.4 烧结特性 | 第59-61页 |
5.3.5 介电性能 | 第61-62页 |
5.3.6 本节总结 | 第62-63页 |
6 掺杂Li_2O对KAS体系性能的影响 | 第63-69页 |
6.1 组分设计 | 第63页 |
6.2 相结构分析 | 第63-64页 |
6.3 烧结特性 | 第64-65页 |
6.4 显微结构分析 | 第65-66页 |
6.5 介电性能分析 | 第66-68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7 掺杂MoO_3对KAS体系性能的影响 | 第69-76页 |
7.1 组分设计 | 第69页 |
7.2 烧结特性 | 第69-71页 |
7.3 相结构分析 | 第71页 |
7.4 显微结构分析 | 第71-72页 |
7.5 介电性能分析 | 第72-75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