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5页 |
1.1 表面增强拉曼在环境的检测领域的应用现状 | 第10-12页 |
1.1.1 表面增强拉曼(SERS)的发现及特点 | 第10页 |
1.1.2 表面增强拉曼的机理 | 第10-12页 |
1.2 表面增强拉曼在环境处理中的应用 | 第12-14页 |
1.2.1 食品领域 | 第12页 |
1.2.2 生物领域 | 第12-13页 |
1.2.3 化学危险品领域 | 第13页 |
1.2.4 农药领域 | 第13-14页 |
1.3 SERS基底的发展 | 第14-15页 |
1.4 纳米TiO_2材料在环境处理中的应用 | 第15-19页 |
1.4.1 半导体材料的优势 | 第15-16页 |
1.4.2 TiO_2的降解机理研究 | 第16-17页 |
1.4.3 纳米TiO_2应用领域 | 第17-18页 |
1.4.4 纳米TiO_2的制备方法 | 第18-19页 |
1.5 铬的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1.5.1 Cr(Ⅵ) 的应用和危害 | 第19-20页 |
1.5.2 Cr(Ⅵ) 污染的主要来源 | 第20-21页 |
1.5.3 目前检测Cr(Ⅵ)的方法 | 第21-23页 |
1.6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6.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6.3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2 Fe_3O_4@Au@TiO_2卫星状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表征 | 第25-38页 |
2.1 前言 | 第25-2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6-31页 |
2.2.1 实验物品,仪器和常规清洗方法 | 第26-28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2.2.3 表征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1-37页 |
2.3.1 扫描电镜 | 第31页 |
2.3.2 电性的选择性修饰 | 第31-32页 |
2.3.3 透射电镜 | 第32-33页 |
2.3.4 EDX分析 | 第33-34页 |
2.3.5 XRD分析 | 第34-35页 |
2.3.6 FAT的优化 | 第35-37页 |
2.4 小结 | 第37-38页 |
3 Fe_3O_4@Au@TiO_2对Cr(Ⅵ)的SERS检测 | 第38-48页 |
3.1 前言 | 第38-3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3.2.1 试剂表 | 第39-40页 |
3.2.2 仪器 | 第40页 |
3.2.3 试验方法 | 第40-4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1-47页 |
3.3.1 FA和FAT的检测限比较 | 第41-42页 |
3.3.2 FA和FAT的FDTD建模及分析 | 第42-43页 |
3.3.3 Cr(Ⅵ)的选择性吸附 | 第43-44页 |
3.3.4 Cr(Ⅵ)的稳定性吸附 | 第44页 |
3.3.5 Cr(Ⅵ)的重现性 | 第44-45页 |
3.3.6 Cr(Ⅵ)的定量检测 | 第45-47页 |
3.4 总结 | 第47-48页 |
4 Fe_3O_4@Au@TiO_2对Cr(Ⅵ)的光催化降解 | 第48-55页 |
4.1 前言 | 第4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8-51页 |
4.2.1 试剂 | 第48-49页 |
4.2.2 仪器 | 第49-50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1-53页 |
4.3.1 FAT材料的光学性能研究 | 第51页 |
4.3.2 Cr(Ⅵ)降解动力学的SERS研究 | 第51-52页 |
4.3.3 降解机理的研究 | 第52-53页 |
4.4 小结 | 第53-55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5.1 结论 | 第55-56页 |
5.2 不足和展望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作者简介及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