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 1.1 沉积物中磷的赋存特征及其沉积物-水界面过程 | 第13-14页 |
| 1.2 沉积物中铁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 | 第14页 |
| 1.3 沉积物中硫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 | 第14-15页 |
| 1.4 沉积物中铁-硫-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 第15-16页 |
| 1.5 循环海水 | 第16页 |
| 1.6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 | 第16-18页 |
| 1.7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 1.7.1 选题依据 | 第18-19页 |
| 1.7.2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1-23页 |
| 2.1 九龙江口概况 | 第21页 |
| 2.2 气候与水文 | 第21-22页 |
| 2.3 地质地貌特征 | 第22页 |
| 2.4 沉积物类型 | 第22-23页 |
| 第3章 研究方法 | 第23-27页 |
| 3.1 样品采集 | 第23-24页 |
| 3.1.1 样点布设 | 第23页 |
| 3.1.2 沉积物样品采集 | 第23-24页 |
| 3.1.3 孔瞭雜品采集 | 第24页 |
| 3.2 样品测定 | 第24-27页 |
| 3.2.1 水质参数测定 | 第24页 |
| 3.2.2 沉积物参数测定 | 第24-25页 |
| 3.2.3 孔隙水样品测定 | 第25-27页 |
| 第4章 沉积物孔隙水中磷、铁、硫的扩散通量 | 第27-36页 |
| 4.1 九龙江口夏季沉积物孔隙水中硫、铁、磷扩散通量垂向分布 | 第27-31页 |
| 4.1.1 夏季S~(2-)扩散通量垂向分布 | 第27-28页 |
| 4.1.2 夏季Fe~(2+)扩散通量垂向分布 | 第28-30页 |
| 4.1.3 夏季DRP扩散通量垂向分布 | 第30-31页 |
| 4.2 九龙江口冬季沉积物孔隙水中硫、铁、磷扩散通量垂向分布 | 第31-34页 |
| 4.2.1 冬季S~(2-)扩散通量垂向分布 | 第31-32页 |
| 4.2.2 冬季Fe~(2+)扩散通量垂向分布 | 第32-33页 |
| 4.2.3 冬季DRP扩散通量垂向分布 | 第33-34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 第5章 磷-铁-硫的耦合关系 | 第36-62页 |
| 5.1 沉积物理化性质 | 第36-49页 |
| 5.1.1 粒度分析 | 第39-40页 |
| 5.1.2 含水率和盐度分布 | 第40-41页 |
| 5.1.3 总有机碳分布 | 第41-42页 |
| 5.1.4 磷形态分布 | 第42-46页 |
| 5.1.5 铁形态分布 | 第46-48页 |
| 5.1.6 沉积物各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 | 第48-49页 |
| 5.2 沉积物孔隙水中溶解性S~(2-)、Fe~(2+)和DRP的浓度分布 | 第49-58页 |
| 5.3 S~(2-)、Fe~(2+)和DRP的耦合关系 | 第58-59页 |
| 5.4 沉积物中磷、铁、硫地球化学循环及季节差异 | 第59-60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第6章 循环海水和磷的交换通量 | 第62-69页 |
| 6.1 循环海水引起的磷交换通量 | 第62-66页 |
| 6.2 分子扩散引起的磷交换通量 | 第66-67页 |
| 6.3 小结 | 第67-69页 |
| 第7章 同安湾与九龙江口孔隙水中磷、铁分布对比 | 第69-78页 |
| 7.1 同安湾概况 | 第69-71页 |
| 7.2 同安湾沉积物分析 | 第71-73页 |
| 7.2.1 同安湾沉积物主要理化性质分析 | 第71-73页 |
| 7.2.2 同安湾沉积物磷形态分析 | 第73页 |
| 7.3 同安湾潮滩沉积物孔隙水中Fe~(2+)和DRP浓度垂向分布 | 第73-76页 |
| 7.4 与九龙江口研究成果对比 | 第76-77页 |
| 7.5 小结 | 第77-78页 |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 8.1 研究结论 | 第78-79页 |
| 8.2 存在不足与研究展望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