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保护学论文--各种鱼的病害、敌害及其防治论文

大菱鲆苗期腹水症的病原菌溯源及致病、传播规律初探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引言第12-21页
    1.1 大菱鲆研究进展第12-15页
        1.1.1 大菱鲆分类地位第12页
        1.1.2 大菱鲆良种选育方法第12-15页
    1.2 大菱鲆病害研究进展及常见细菌性疾病第15-17页
        1.2.1 大菱鲆病害简介第15页
        1.2.2 大菱鲆常见细菌性疾病第15-17页
    1.3 Taqman荧光定量检测技术及应用第17-18页
        1.3.1 实时荧光定量技术简介第17页
        1.3.2 TaqMan荧光定量检测技术原理简介第17页
        1.3.3 TaqMan荧光定量技术的应用第17-18页
    1.4 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应用第18-20页
        1.4.1 高通量技术简介第18-19页
        1.4.2 高通量技术的应用第19页
        1.4.3 高通量技术的不足第19-20页
    1.5 本论文研究意义及应用第20-21页
第二章 大菱鲆苗期腹水病病原菌的筛查第21-31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1-24页
        2.1.1 材料第21-22页
        2.1.2 方法第22-24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4-29页
        2.2.1 病原菌的筛查第24-25页
        2.2.2 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的标准曲线构建及其重复性检验第25-28页
        2.2.3 精卵样品的鳗弧菌检测第28页
        2.2.4 生物饵料及养殖水体的鳗弧菌定量检测第28-29页
    2.3 讨论第29-31页
第三章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生物饵料及养殖水体对大菱鲆体内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第31-53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2-34页
        3.1.1 实验材料第32-33页
        3.1.2 实验方法第33-34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4-49页
        3.2.1 高通量数据统计第34-37页
        3.2.2 基于OTU的韦恩图(Venn)分析第37-39页
        3.2.3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第39-49页
    3.3 讨论第49-53页
第四章 “丹法鲆”感染迟缓爱德华氏菌后体内病菌定量分析第53-66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3-56页
        4.1.1 实验材料第53页
        4.1.2 细菌的培养第53-54页
        4.1.3 半致死浓度的确定第54页
        4.1.4 正式实验设计及样品采集第54页
        4.1.5 样品处理第54页
        4.1.6 迟缓爱德华氏菌TaqMan荧光定量方法构建第54-55页
        4.1.7 细菌定量设计第55页
        4.1.8 数据分析第55-56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56-62页
        4.2.1 半致死浓度的确定第56页
        4.2.2 TaqMan荧光定量检测体系的构建第56-58页
        4.2.3 感染结果第58页
        4.2.4 细菌定量结果第58-62页
    4.3 讨论第62-66页
        4.3.1 荧光定量检测技术的讨论第62-63页
        4.3.2 腹腔感染迟缓爱德华氏菌的大菱鲆各组织细菌定量结果讨论第63页
        4.3.3 鱼体细菌含量与死亡情况相关性探讨第63-64页
        4.3.4 同时期存活和死亡个体细菌含量的差异分析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3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研究的课题第73-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伯氏肩孔南极鱼的种群遗传分析和南极鱼亚目的系统进化
下一篇:鲤疱疹病毒Ⅱ型单克隆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与中草药防控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