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 本人研究莱布尼茨伦理思想的缘由 | 第8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四)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一、莱布尼茨伦理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生活背景及理论渊源 | 第11-20页 |
(一) 莱布尼茨伦理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生活背景 | 第11-14页 |
1、德国同欧洲整体社会环境的落差是莱布尼茨伦理诞生的摇篮 | 第11-12页 |
2、异军突起的德国宗教改革带给莱布尼茨超前的神学观 | 第12-13页 |
3、家庭与教育经历奠定了莱布尼茨思想体系的基础 | 第13-14页 |
(二) 莱布尼茨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1、经院哲学 | 第15页 |
2、笛卡尔天赋观念论 | 第15-17页 |
(三) 莱布尼茨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17-20页 |
1、柏拉图理性主义 | 第17-18页 |
2、斯宾诺莎的思想 | 第18-20页 |
二、莱布尼茨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0-35页 |
(一) 善的界定及善的种类的划分 | 第20-24页 |
1、“善”即是上帝 | 第20-21页 |
2、善的种类的两种划分 | 第21-24页 |
(二) 恶的界定及恶的种类的划分 | 第24-27页 |
1、恶的界定:恶是善的缺失 | 第24-25页 |
2、恶的种类 | 第25-27页 |
(三) 趋善避恶的办法 | 第27-35页 |
1、以爱与幸福协调个人的善与集体的善之间的矛盾 | 第27-29页 |
2、以理性解决天赋的善与实践的善之间的矛盾 | 第29-32页 |
3、以普遍的正义构筑圆满完善的社会形态 | 第32-35页 |
三、莱布尼茨伦理思想的理论价值及其局限 | 第35-40页 |
(一) 莱布尼茨伦理思想的理论价值 | 第35-38页 |
1、莱布尼茨伦理思想是现代基督教伦理学的理论奠基 | 第35-37页 |
2、莱布尼茨伦理思想是康德伦理学的理论奠基 | 第37-38页 |
(二) 莱布尼茨伦理思想的理论局限性 | 第38-40页 |
1、莱布尼茨伦理思想的固有局限 | 第38-39页 |
2、莱布尼茨的伦理思想抑制了人的道德主观能动性 | 第39-40页 |
四、莱布尼茨伦理思想示 | 第40-43页 |
(一) 预定的和谐思想对于人与自然的当代启和谐关系的启示 | 第40-41页 |
(二) 弱化上帝对于神人关系的再构建的启示 | 第41-42页 |
(三) 关于完善的模范对于当代道德标准构建的启示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注释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