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湖北省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16-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研究目标 | 第18-19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21页 |
·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和评价方法 | 第20-21页 |
·生态足迹理论 | 第21-24页 |
·内涵解析 | 第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3. 研究区概况 | 第24-30页 |
·自然条件 | 第24-27页 |
·气象 | 第24-25页 |
·河流水文 | 第25-26页 |
·地质地貌 | 第26-27页 |
·社会经济 | 第27-28页 |
·水土流失现状 | 第28-30页 |
4. 湖北省水土流失主要成因分析 | 第30-47页 |
·地形坡度 | 第30-35页 |
·湖北省地形特征 | 第30-31页 |
·湖北省地形坡度分布 | 第31-33页 |
·地形坡度与水土流失 | 第33-35页 |
·降水 | 第35-37页 |
·降雨侵蚀力 | 第35页 |
·土壤流失量 | 第35-36页 |
·降雨侵蚀力与土壤流失量 | 第36-37页 |
·植被 | 第37-40页 |
·植被与水土流失互馈关系 | 第37-38页 |
·植被覆盖度、指数与水土流失 | 第38-40页 |
·土地利用 | 第40-47页 |
·土地利用分类 | 第41页 |
·湖北省土地利用现状 | 第41-44页 |
·各土地利用类型水土流失状况分析 | 第44-47页 |
5. 水土保持对湖北省生态足迹效应分析 | 第47-62页 |
·生态足迹计算 | 第47-50页 |
·计算条件 | 第47-48页 |
·计算模型 | 第48-50页 |
·湖北省2010年生态足迹计算 | 第50-57页 |
·生物资源消费账户计算 | 第50-51页 |
·能源消费账户计算 | 第51-52页 |
·湖北省2010年生态足迹计算结果 | 第52-57页 |
·水土保持对湖北省2010年生态承载力效应分析 | 第57-60页 |
·水土保持措施采取前生态承载力 | 第57页 |
·水土保持措施采取后生态承载力 | 第57-60页 |
·小结 | 第60-62页 |
6. 湖北省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实施对策分析 | 第62-69页 |
·保障措施 | 第62-64页 |
·组织保障 | 第62页 |
·政策保障 | 第62-63页 |
·技术保障 | 第63页 |
·资金保障 | 第63-64页 |
·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 第64-67页 |
·坡耕地综合治理 | 第64页 |
·小流域综合治理 | 第64-66页 |
·石漠化治理工程 | 第66-67页 |
·崩岗治理工程 | 第67页 |
·开展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 | 第67-69页 |
·加强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 | 第67页 |
·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 第67-68页 |
·推进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 | 第68-6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