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1 传统脱硫技术 | 第15页 |
1.2.2 传统脱硝技术 | 第15-16页 |
1.2.3 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 | 第16-19页 |
1.3 高级氧化技术在燃煤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领域的研究进展 | 第19-25页 |
1.3.1 高级氧化技术工艺的发展和分类 | 第19-20页 |
1.3.2 液相H_2O_2溶液脱硫脱硝技术 | 第20-21页 |
1.3.3 液相过硫酸盐溶液脱硫脱硝技术 | 第21页 |
1.3.4 臭氧直接氧化脱硫脱硝技术 | 第21-22页 |
1.3.5 催化臭氧化脱硫脱硝技术 | 第22页 |
1.3.6 气相H_2O_2直接氧化脱硫脱硝技术 | 第22-23页 |
1.3.7 气相H_2O_2复合氧化剂脱硫脱硝技术 | 第23页 |
1.3.8 气相H_2O_2\固体催化剂异相芬顿反应脱硫脱硝技术 | 第23-25页 |
1.4 氨基溶液脱除燃煤污染物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1.4.1 氨基溶液脱除烟气中污染物实验研究 | 第25页 |
1.4.2 氨基溶液脱除烟气中污染物动力学研究 | 第25-26页 |
1.5 课题的研究思路、内容和目标 | 第26-29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1.5.2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1.5.3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实验装置和催化剂制备及测试表征方法 | 第30-35页 |
2.1 实验装置 | 第30-31页 |
2.2 化学试剂及催化剂制备 | 第31-33页 |
2.2.1 化学试剂 | 第31-32页 |
2.2.2 催化剂制备 | 第32-33页 |
2.3 脱除效率 | 第33页 |
2.4 液相产物表征方法 | 第33页 |
2.4.1 离子色谱(IC) | 第33页 |
2.5 催化剂及固相产物表征方法 | 第33-34页 |
2.5.1 X射线衍射(XRD) | 第33页 |
2.5.2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BET) | 第33-34页 |
2.5.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4页 |
2.5.4 傅立叶转换红外线光谱(FTIR) | 第34页 |
2.5.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34页 |
2.5.6 电子顺磁共振(ESR) | 第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氨基溶液吸收NO_2及SO_2实验研究 | 第35-48页 |
3.1 前言 | 第35页 |
3.2 不同吸收剂种类对NO、NO_2及SO_2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 第一级吸收塔内氨基溶液脱硫实验研究 | 第36-42页 |
3.3.1 吸收剂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2 溶液温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3 溶液pH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38页 |
3.3.4 烟气共存气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5 三乙醇胺添加剂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6 烟气流量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40页 |
3.3.7 脱硫剂及副产物对NO的脱除 | 第40-41页 |
3.3.8 一级塔脱除SO_2产物分析 | 第41-42页 |
3.4 第二级吸收塔内氨基溶液脱除NO_2实验研究 | 第42-46页 |
3.4.1 亚硫酸铵相对浓度对NO_2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42页 |
3.4.2 溶液温度对NO_2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3 溶液pH对NO_2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4 烟气流量对NO_2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44页 |
3.4.5 添加剂浓度对NO_2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3.4.6 烟气共存气对NO_2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45页 |
3.4.7 不同氧化度下NO_2脱除效率 | 第45-46页 |
3.4.8 二级塔脱除NO_2产物分析 | 第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NO_2脱除反应分析及动力学模型研究 | 第48-65页 |
4.1 前言 | 第48页 |
4.2 热力学分析 | 第48-54页 |
4.2.1 分析方法 | 第48-49页 |
4.2.2 气相-液相热力学结果与分析 | 第49-54页 |
4.3 氨基溶液脱NO_2动力学研究 | 第54-63页 |
4.3.1 理论分析 | 第54-55页 |
4.3.2 物性参数 | 第55-57页 |
4.3.3 不同实验工况下NO_2的吸收速率 | 第57-58页 |
4.3.4 NO_2反应级数 | 第58-59页 |
4.3.5 快速反应假设验证 | 第59-60页 |
4.3.6 拟一级反应速率 | 第60-62页 |
4.3.7 吸收动力学模型验证 | 第62-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双氧水/氧化铁异相芬顿反应耦合氨基溶液脱硝实验研究 | 第65-79页 |
5.1 引言 | 第65页 |
5.2 双氧水/氧化铁异相芬顿反应耦合氨基溶液脱硝实验研究 | 第65-77页 |
5.2.1 双氧水浓度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65-66页 |
5.2.2 体积空速与双氧水流量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66-67页 |
5.2.3 烟气温度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67页 |
5.2.4 雾化温度对脱硝的影响 | 第67-68页 |
5.2.5 催化温度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68-69页 |
5.2.6 NO浓度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69页 |
5.2.7 催化剂颗粒粒径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69-70页 |
5.2.8 烟气共存气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70-72页 |
5.2.9 长时间脱硝实验研究 | 第72-74页 |
5.2.10 载体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74-76页 |
5.2.11 晶体结构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76-7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六章 双氧水/氧化铁异相芬顿反应氧化一氧化氮的机理研究 | 第79-96页 |
6.1 前言 | 第79页 |
6.2 自由基检测及验证实验 | 第79-80页 |
6.3 热力学计算 | 第80-82页 |
6.3.1 热力学分析方法 | 第80页 |
6.3.2 SO_2和NO的氧化热力学参数计算及分析 | 第80-82页 |
6.4 双氧水/氧化铁异相芬顿反应氧化NO的产物分析 | 第82-84页 |
6.4.1 氧化后气相产物分析 | 第82页 |
6.4.2 氧化后液相产物分析 | 第82-84页 |
6.5 催化剂表征分析 | 第84-88页 |
6.5.1 反应前后催化剂的XRD图谱 | 第84页 |
6.5.2 反应前后催化剂的FTIR图谱 | 第84-85页 |
6.5.3 反应前后催化剂的SEM-EDX | 第85-86页 |
6.5.4 反应前后催化剂的XPS图谱 | 第86-88页 |
6.6 双氧水/铁基材料异相芬顿反应氧化NO动力学 | 第88-94页 |
6.6.1 理论分析 | 第88-89页 |
6.6.2 数据处理 | 第89-90页 |
6.6.3 结果与讨论 | 第90-94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七章 双氧水/钙钛矿型铁基催化剂异相芬顿反应耦合氨基溶液脱硝实验及机理研究 | 第96-108页 |
7.1 前言 | 第96页 |
7.2 催化剂结构与表面理化特性表征 | 第96-100页 |
7.2.1 催化剂结构表征 | 第96-97页 |
7.2.2 催化剂表面理化性质表征 | 第97-100页 |
7.3 脱硝与催化性能实验 | 第100-103页 |
7.3.1 催化剂催化效率 | 第100-102页 |
7.3.2 产物分析 | 第102页 |
7.3.3 自由基检测 | 第102-103页 |
7.4 构效关系与催化机理 | 第103-106页 |
7.4.1 构效关系建立 | 第103-104页 |
7.4.2 催化机理分析 | 第104-106页 |
7.5 催化剂稳定性研究 | 第106-107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八章 高硫烟气中基于硫酸铁催化剂的异相芬顿反应耦合氨基溶液脱硫脱硝实验与机理 | 第108-121页 |
8.1 前言 | 第108页 |
8.2 高硫烟气中基于硫酸铁的异相芬顿反应耦合氨基溶液同时脱硫脱硝实验研究 | 第108-115页 |
8.2.1 自由基检测 | 第108-109页 |
8.2.2 双氧水浓度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8.2.3 催化温度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8.2.4 水汽浓度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111页 |
8.2.5 催化剂用量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8.2.6 烟气共存气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8.2.7 吸收前后的产物分析 | 第113-115页 |
8.3 基于硫酸铁的异相芬顿反应耦合氨基溶液同时脱硫脱硝机理分析 | 第115-118页 |
8.3.1 同时脱硫脱硝和单独脱硝 | 第115页 |
8.3.2 反应前后催化剂的XPS图谱 | 第115-118页 |
8.4 催化剂稳定性研究 | 第118-120页 |
8.5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1-125页 |
9.1 全文总结 | 第121-123页 |
9.2 主要创新点 | 第123-124页 |
9.3 展望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5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135-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