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 | 第8-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纳米技术在细菌感染诊疗应用的研究背景 | 第12-18页 |
1.1.1 细菌感染危害性 | 第12-15页 |
1.1.2 纳米材料在细菌感染诊疗现状 | 第15-17页 |
1.1.3 光动治疗技术现状 | 第17-18页 |
1.1.4 光声成像技术现状 | 第18页 |
1.2 选题意义及论文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多肽-叶绿素衍生物类分子的合成与表征 | 第20-36页 |
2.1 前言 | 第20-22页 |
2.1.1 人工合成多肽技术进展 | 第20-21页 |
2.1.2 叶绿素类分子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2-24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3 光敏剂的制备与表征 | 第24-29页 |
2.3.1 光敏剂的合成路线图 | 第24页 |
2.3.2 光敏剂的制备 | 第24-27页 |
2.3.3 光敏剂的表征 | 第27-29页 |
2.4 光声探针的制备与表征 | 第29-35页 |
2.4.1 光声探针的合成路线图 | 第29页 |
2.4.2 光声探针的制备 | 第29-33页 |
2.4.3 光声探针的表征 | 第33-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多肽-叶绿素衍生物在细菌感染光动治疗中的应用 | 第36-56页 |
3.1 前言 | 第36-37页 |
3.2 溶液环境中多肽-叶绿素光敏剂性质表征 | 第37-43页 |
3.2.1 光敏剂分子的光谱性质 | 第37-40页 |
3.2.2 活性氧量子产率 | 第40-42页 |
3.2.3 结合常数 | 第42-43页 |
3.3 细胞水平多肽-叶绿素光敏剂性能研究 | 第43-47页 |
3.3.1 细胞毒性 | 第43-44页 |
3.3.2 光动稳定性 | 第44-46页 |
3.3.3 活性氧产率 | 第46-47页 |
3.4 体外和体内的多肽-叶绿素光敏剂杀菌性能研究 | 第47-55页 |
3.4.1 最低抑菌浓度 | 第47-50页 |
3.4.2 细胞内光动杀菌机制 | 第50-53页 |
3.4.3 小鼠肌肉细菌感染模型的建立 | 第53页 |
3.4.4 小鼠模型细菌感染治疗 | 第53-54页 |
3.4.5 光敏剂生物安全性研究 | 第54-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多肽-叶绿素衍生物在细菌感染活体成像中的应用研究 | 第56-68页 |
4.1 前言 | 第56-57页 |
4.2 溶液环境中多肽-叶绿素光声探针性质表征 | 第57-62页 |
4.2.1 光声探针的光谱性质 | 第57-60页 |
4.2.2 光声探针的自组装性能 | 第60页 |
4.2.3 光声探针的酶切响应性能 | 第60-61页 |
4.2.4 光声探针的光声性能 | 第61-62页 |
4.3 细胞水平中多肽-叶绿素光声探针性能研究 | 第62-65页 |
4.3.1 细胞毒性 | 第62-63页 |
4.3.2 细胞内光声探针的酶切诱导组装聚集行为 | 第63-64页 |
4.3.3 光声探针的细菌感染特异性光声成像 | 第64-65页 |
4.4 多肽-叶绿素光声探针的活体成像 | 第65-67页 |
4.4.1 小鼠巨噬细胞内细菌感染模型建立 | 第65页 |
4.4.2 胞内细菌感染特异性光声成像 | 第65-66页 |
4.4.3 小鼠肌肉感染模型的建立 | 第66页 |
4.4.4 巨噬细胞免疫趋化作用下的细菌感染光声成像 | 第66-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