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水环境定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第12-17页 |
1.3.1 水环境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12-14页 |
1.3.2 国外水环境治理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3 国内水环境治理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路线 | 第17-19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运用的主要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5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6 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北京市河湖发展历史及水环境治理现状分析 | 第20-27页 |
2.1 建国后北京的河湖水系发展 | 第20-22页 |
2.1.1 整修与初步建设(1949年-1964年) | 第20页 |
2.1.2 备战下的河湖改造(1965年-1978年) | 第20-21页 |
2.1.3 以建设为中心的水利建设时期(1979年-1997年) | 第21-22页 |
2.1.4 生态治河新时期(1998年至今) | 第22页 |
2.2 北京市水环境地理现状 | 第22-24页 |
2.3 国内水环境治理现状 | 第24-25页 |
2.3.1 苏州的水文化治水理念 | 第24-25页 |
2.3.2 上海苏州河的综合整治 | 第25页 |
2.4 北京城市河湖水环境发展趋势分析 | 第25-27页 |
2.4.1 水源决定了北京城的发展 | 第25页 |
2.4.2 城市水系功能定位不断变化 | 第25-26页 |
2.4.3 北京的城市河湖将回归生态治理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北京市河湖水环境治理问题分析 | 第27-37页 |
3.1 水资源紧缺 | 第27-30页 |
3.1.1 城市河湖水资源状况 | 第27-28页 |
3.1.2 地表水、地下水补给量短期内难有改观 | 第28-29页 |
3.1.3 再生水比例将不断增加 | 第29-30页 |
3.2 水环境污染 | 第30-33页 |
3.2.1 城市河湖水质 | 第30-31页 |
3.2.2 点源污染依然存在 | 第31-32页 |
3.2.3 水体自净能力差 | 第32页 |
3.2.4 水华威胁长期存在 | 第32-33页 |
3.3 水生态脆弱 | 第33-37页 |
3.3.1 翻板闸致河道景观水位不足 | 第33-34页 |
3.3.2 部分河道缺乏生态治理 | 第34-35页 |
3.3.3 橡胶坝在城市防汛中的短板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河湖水环境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 第37-53页 |
4.1 优化水资源调度配置 | 第37-43页 |
4.1.1 城市河湖需水量预测 | 第37-39页 |
4.1.2 优化再生水空间配置 | 第39-40页 |
4.1.3 优化再生水时间配置 | 第40-41页 |
4.1.4 提高再生水排放标准 | 第41-42页 |
4.1.5 加强雨洪利用 | 第42-43页 |
4.2 多措施改善水质 | 第43-49页 |
4.2.1 加强城市污水管网的更新与建设 | 第43-44页 |
4.2.2 开展临时措施,减少污水入河 | 第44-46页 |
4.2.3 加强河道上游管网系统维护 | 第46页 |
4.2.4 运用推流、曝气设备增加水体溶解氧 | 第46页 |
4.2.5 使用工程措施,促进水体循环 | 第46-47页 |
4.2.6 种植水生植物 | 第47页 |
4.2.7 放养水生动物 | 第47-48页 |
4.2.8 及时疏浚河底淤泥 | 第48-49页 |
4.3 推进河道综合治理 | 第49-50页 |
4.3.1 建立明确的生态建设目标 | 第49-50页 |
4.3.2 完善生态治河的技术标准 | 第50页 |
4.3.3 建立适应生态河道的管理模式 | 第50页 |
4.4 完善运行管理机制 | 第50-51页 |
4.4.1 明确部门职责,完善协调机制 | 第50-51页 |
4.4.2 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 | 第51页 |
4.4.3 建立河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 第51页 |
4.5 治理建议 | 第51-5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历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