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基础科学论文--水产生物学论文--水产动物学论文

基于耳石形态、鉴龄及微化学分析重塑次南极电灯鱼生活史过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引言第13-30页
    1.1 耳石形成第13-15页
    1.2 耳石外型研究第15-17页
        1.2.1 外型研究方法第15-16页
            1.2.1.1 传统测量法第15页
            1.2.1.2 傅里叶分析法第15-16页
        1.2.2 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 南极鱼类年龄鉴定重要性第17页
    1.4 年龄鉴定的方法第17-23页
        1.4.1 体长频率分布法第18页
        1.4.2 钙化组织分析法第18-23页
            1.4.2.1 鳞片第19-20页
            1.4.2.2 鳍条(棘)第20页
            1.4.2.3 脊椎骨第20-21页
            1.4.2.4 耳石第21-23页
    1.5 各类年龄鉴定材料和方法的比较第23-25页
        1.5.1 年龄鉴定材料的比较第23-24页
        1.5.2 年龄鉴定方法的比较第24-25页
    1.6 年龄与生长的研究现状第25-27页
    1.7 耳石微化学研究第27-29页
        1.7.1 Sr:Ca值分析方法第28页
        1.7.2 多元素分析方法第28页
        1.7.3 同位素分析方法第28-29页
    1.8 技术路线第29-30页
第二章 基于椭圆傅里叶分析的次南极电灯鱼矢耳石形态多样性第30-42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1-32页
        2.1.1 样本生物学信息第31页
        2.1.2 耳石处理第31页
        2.1.3 研究方法第31-32页
            2.1.3.1 耳石形态学描述第31页
            2.1.3.2 椭圆傅里叶分析第31-32页
        2.1.4 数据处理第32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2-39页
        2.2.1 耳石类型划分第32-33页
        2.2.2 单因素方差分析第33-34页
        2.2.3 主成分分析第34-36页
        2.2.4 判别分析第36-37页
        2.2.5 基于傅里叶分析重建耳石轮廓第37-38页
        2.2.6 鱼体体长及体重对耳石形态的影响第38-39页
            2.2.6.1 体长对耳石形态的影响第38页
            2.2.6.2 体重对耳石形态的影响第38-39页
    2.3 讨论第39-42页
        2.3.1 各类型耳石的分布第40页
        2.3.2 鱼体体长对耳石形态的影响第40页
        2.3.3 鱼体体重对耳石形态的影响第40-41页
        2.3.4 耳石不同类型形成机制第41-42页
第三章 次南极电灯鱼年龄鉴定及校准研究第42-53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2-44页
        3.1.1 样本来源及处理第42页
        3.1.2 耳石预处理第42-43页
        3.1.3 年龄鉴定第43-44页
        3.1.4 数据处理第44页
    3.2 结果分析第44-48页
        3.2.1 年龄鉴定结果及其精确性第44-47页
            3.2.1.1 年龄鉴定结果第44-45页
            3.2.1.2 年龄精确性分析第45-47页
        3.2.2 耳石轮纹第47-48页
        3.2.3 生长方程第48页
    3.3 讨论第48-53页
        3.3.1 年龄鉴定及其精确性第48-50页
        3.3.2 耳石轮纹第50-51页
        3.3.3 生长方程第51-53页
第四章 基于耳石微化学的次南极电灯鱼洄游路径重建第53-69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4-57页
        4.1.1 实验材料第54-55页
        4.1.2 耳石预处理第55-56页
        4.1.3 年龄鉴定第56页
        4.1.4 微化学分析第56-57页
        4.1.5 数据处理第57页
    4.2 结果分析第57-60页
        4.2.1 元素组成及稳定性第57页
        4.2.2 两类样本不同阶段差异分析第57-60页
            4.2.2.1 两类样本核心区差异分析第57-59页
            4.2.2.2 两类样本各阶段Sr:Ca值分析第59-60页
    4.3 讨论第60-69页
        4.3.1 产卵场及孵化场第61-62页
        4.3.2 生长及分布特征第62-63页
        4.3.3 洄游路径推测第63-67页
            4.3.3.1 洄游路径第63-67页
            4.3.3.2 洄游机制第67页
        4.3.4 洄游路径的验证第67-69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69-72页
    5.1 总结第69页
    5.2 不足与展望第69-72页
        5.2.1 耳石外型第69-70页
        5.2.2 年龄与生长第70页
        5.2.3 耳石微化学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2P网络借贷三维信用博弈模型设计与应用
下一篇:第三方支付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