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PSIR模型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实施绩效评价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 1.2.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1.2.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1.2.3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1.3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第15-17页 |
| 1.3.1 研究结论 | 第15页 |
| 1.3.2 创新点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实践进展 | 第17-25页 |
| 2.1 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 2.1.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 2.1.2 相关理论分析 | 第18-19页 |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 2.2.3 综述总结 | 第21-22页 |
| 2.3 保障性住房项目实践进展 | 第22-25页 |
| 2.3.1 发展现状 | 第22页 |
| 2.3.2 存在问题 | 第22-25页 |
| 第三章 保障性住房项目实施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 第25-35页 |
| 3.1 DPSIR评价模型构建 | 第25-28页 |
| 3.1.1 DPSIR模型来源及应用 | 第25-26页 |
| 3.1.2 保障性住房项目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 第26-28页 |
|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8-32页 |
| 3.2.1 评价指标的建立和筛选原则 | 第28页 |
| 3.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8-32页 |
| 3.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2-35页 |
| 第四章 保障性住房项目实施绩效评价过程 | 第35-39页 |
| 4.1 数据处理与关键指标确定 | 第35-36页 |
| 4.1.1 数据规范化处理 | 第35页 |
| 4.1.2 基于对应分析的关键指标定位 | 第35-36页 |
| 4.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指标综合得分及排名确定 | 第36-37页 |
| 4.2.1 指标得分确定 | 第36-37页 |
| 4.2.2 指标综合得分及排名确定 | 第37页 |
| 4.3 基于系统聚类的样本级别确定 | 第37页 |
| 4.4 保障性住房项目实施绩效综合评价 | 第37-39页 |
| 第五章 应用实例:来自9个样本城市的实证分析 | 第39-49页 |
| 5.1 样本选取及关键指标识别 | 第39-42页 |
| 5.1.1 样本选取 | 第39页 |
| 5.1.2 关键指标识别 | 第39-42页 |
| 5.2 样本综合得分及排名 | 第42-46页 |
| 5.2.1 指标权重 | 第42-45页 |
| 5.2.2 指标得分 | 第45页 |
| 5.2.3 指标综合得分 | 第45-46页 |
| 5.3 样本分类与实施绩效评价 | 第46-49页 |
| 5.3.1 样本分类 | 第46页 |
| 5.3.2 实施绩效评价 | 第46-49页 |
| 第六章 我国保障性住房项目实施绩效提升的建议 | 第49-55页 |
| 6.1 健全相关政策 | 第49-50页 |
| 6.2 缓解住房压力 | 第50-51页 |
| 6.3 规范建设过程 | 第51页 |
| 6.4 促进经济稳定 | 第51-52页 |
| 6.5 注重公民参与 | 第52-55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 7.1 主要结论 | 第55页 |
| 7.2 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附录1 专家打分问卷调查表 | 第61-65页 |
| 作者简介 | 第65-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