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3页 |
1.2 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 第13-15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应用现状 | 第15-17页 |
1.3.1 国内应用现状 | 第15-16页 |
1.3.2 国外应用现状 | 第16-17页 |
1.4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5 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电子招投标的内涵和相关理论综述 | 第21-33页 |
2.1 电子招投标概述 | 第21-24页 |
2.1.1 电子招投标简介 | 第21页 |
2.1.2 推行电子招投标的条件 | 第21-22页 |
2.1.3 电子招投标的优势分析 | 第22-23页 |
2.1.4 电子招投标的不足及面临的问题 | 第23-24页 |
2.2 风险识别理论 | 第24-28页 |
2.2.1 风险识别的过程 | 第24-26页 |
2.2.2 风险识别的原则 | 第26-27页 |
2.2.3 风险识别的方法 | 第27-28页 |
2.3 电子招投标流程分析 | 第28-31页 |
2.3.1 流程图分析法的原理和步骤 | 第28-29页 |
2.3.2 电子招投标的流程图 | 第29-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电子招投标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3-41页 |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与原则 | 第33-34页 |
3.1.1 构建思路 | 第33页 |
3.1.2 构建原则 | 第33-34页 |
3.2 风险评价指标的筛选 | 第34-39页 |
3.2.1 评价指标的初选 | 第34-37页 |
3.2.2 基于问卷调查的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 第37-39页 |
3.3 电子招投标风险评价指标的确立 | 第39-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基于ANP-FCE方法的电子招投标风险评价 | 第41-51页 |
4.1 网络层次分析法(ANP) | 第41-44页 |
4.1.1 网络层次分析法概述 | 第41页 |
4.1.2 网络层次分析法计算步骤 | 第41-44页 |
4.2 模糊综合评价法(FCE) | 第44-47页 |
4.2.1 模糊综合评价法概述 | 第44-45页 |
4.2.2 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步骤 | 第45-47页 |
4.3 基于ANP-FCE方法的电子招投标风险评价模型 | 第47-49页 |
4.3.1 ANP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47-48页 |
4.3.2 FCE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48-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实例分析—以辽宁省电子招标投标交易平台为例 | 第51-61页 |
5.1 电子招投标系统介绍 | 第51-52页 |
5.1.1 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架构图 | 第51页 |
5.1.2 辽宁省电子招标投标交易平台简介 | 第51-52页 |
5.2 确定电子招投标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 | 第52-55页 |
5.2.1 模型求解 | 第52-55页 |
5.2.2 结果分析 | 第55页 |
5.3 电子招投标的风险评价 | 第55-58页 |
5.3.1 确定模糊关系矩阵 | 第55-56页 |
5.3.2 评价过程 | 第56-57页 |
5.3.3 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5.4 对策建议 | 第58-5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结论 | 第61页 |
6.2 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附录一: 电子招标投标须知 | 第67-71页 |
附录二: 电子招投标风险评价体系指标调查问卷 | 第71-73页 |
附录三: 辽宁省电子招标投标交易平台的基本功能 | 第73-79页 |
作者简介 | 第79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