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贵川入境旅游的时空演变及发展策略研究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9-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9-12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2-17页 |
1.2.3 研究动态述评 | 第17-18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20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页 |
2.1.1 入境旅游 | 第23页 |
2.1.2 入境旅游人次 | 第23页 |
2.1.3 入境旅游外汇收入 | 第23页 |
2.1.4 入境旅游流 | 第23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2.2.1 旅游空间结构理论 | 第23-24页 |
2.2.2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第24页 |
2.2.3 旅游市场细分理论 | 第24-25页 |
2.2.4 区域旅游合作理论 | 第25-27页 |
3 云贵川入境旅游的时空演变分析 | 第27-46页 |
3.1 入境旅游的时间演变特征分析 | 第27-32页 |
3.1.1 入境旅游发展的演变阶段划分 | 第27-29页 |
3.1.2 入境旅游年际集中性分析 | 第29-31页 |
3.1.3 入境旅游客源年度变动分析 | 第31-32页 |
3.2 目的地空间演变特征分析 | 第32-39页 |
3.2.1 空间区域分布特征 | 第32-35页 |
3.2.2 空间分布不平衡度分析 | 第35-37页 |
3.2.3 地区间差异演变分析 | 第37-39页 |
3.3 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分析 | 第39-46页 |
3.3.1 客源市场聚类分析 | 第39-42页 |
3.3.2 客源市场地理集中度分析 | 第42-43页 |
3.3.3 客源市场亲景度分析 | 第43-46页 |
4 云贵川入境旅游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63页 |
4.1 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 第46-51页 |
4.1.1 目的地影响因素 | 第46-47页 |
4.1.2 客源地影响因素 | 第47-48页 |
4.1.3 目的地与客源地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 | 第48-51页 |
4.2 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51-63页 |
4.2.1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 第51-56页 |
4.2.2 模型构建与模型形式设定 | 第56-58页 |
4.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58-63页 |
5 云贵川入境旅游优化发展的策略 | 第63-71页 |
5.1 云贵川入境旅游优化发展的目标 | 第63-65页 |
5.1.1 空间布局更加优化 | 第63页 |
5.1.2 入境旅游经济稳步增长 | 第63-64页 |
5.1.3 入境旅游综合效益显著提升 | 第64页 |
5.1.4 国际知名度逐步提高 | 第64-65页 |
5.2 云贵川入境旅游优化发展的路径 | 第65-67页 |
5.2.1 增加入境旅游要素的有效供给 | 第65页 |
5.2.2 提高入境旅游的有效需求 | 第65-66页 |
5.2.3 构建无障碍旅游区 | 第66-67页 |
5.2.4 客源市场细分与目的地定位 | 第67页 |
5.3 云贵川入境旅游优化发展的对策 | 第67-71页 |
5.3.1 坚持旅游业战略地位补贵州短板 | 第67-68页 |
5.3.2 提升旅游配套设施的软、硬实力 | 第68页 |
5.3.3 成立区域旅游合作组织 | 第68-69页 |
5.3.4 打造区域入境旅游品牌 | 第69页 |
5.3.5 提升经济实力、密切经济联系 | 第69页 |
5.3.6 针对目标市场的多样化营销 | 第69-70页 |
5.3.7 构建平安稳定的入境旅游环境 | 第70-7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1-72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1页 |
附录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