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3-24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轻质隔墙板的发展概况 | 第13-22页 |
1.2.1 国外轻质隔墙板发展概况 | 第14-18页 |
1.2.2 国内轻质隔墙板发展概况 | 第18-22页 |
1.3 轻质隔墙板的研究现状 | 第22页 |
1.4 木文研究的意义、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2 脱硫石膏聚苯颗粒轻质隔墙板墙板材料性能试验研究 | 第24-36页 |
2.1 试验目的 | 第24页 |
2.2 试验原材料 | 第24页 |
2.3 复合胶凝材料配合比及试验试件设计 | 第24-25页 |
2.4 立方体抗压强度 | 第25-27页 |
2.4.1 试验方法 | 第25页 |
2.4.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25-27页 |
2.5 抗折强度 | 第27-29页 |
2.5.1 试验方法 | 第27页 |
2.5.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27-29页 |
2.6 弹性模量 | 第29-31页 |
2.6.1 试验方法 | 第29-30页 |
2.6.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2.7 收缩性能 | 第31-34页 |
2.7.1 试验方法 | 第31-32页 |
2.7.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2-34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3 脱硫石膏聚苯颗粒轻质隔墙板抗弯性能试验研究 | 第36-64页 |
3.1 试验目的 | 第36页 |
3.2 试件设计及制作 | 第36-39页 |
3.2.1 试件设计 | 第36-38页 |
3.2.2 试件制作工艺 | 第38-39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39-40页 |
3.4 加载方式和量测内容 | 第40-44页 |
3.4.1 加载方式 | 第40-41页 |
3.4.2 量测内容 | 第41-44页 |
3.5 试验现象及试验结果 | 第44-47页 |
3.5.1 第一阶段试验研究 | 第44-46页 |
3.5.2 第二阶段试验研究 | 第46-47页 |
3.6 均布荷载下弯矩的计算 | 第47-48页 |
3.7 跨中挠度计算 | 第48-49页 |
3.8 挠度和变形分析 | 第49-52页 |
3.8.1 第一阶段试验研究 | 第49-51页 |
3.8.2 第二阶段试验研究 | 第51-52页 |
3.9 裂缝分布及分析 | 第52-58页 |
3.9.1 第一阶段试验研究 | 第52-53页 |
3.9.2 第二阶段试验研究 | 第53-58页 |
3.10 平截面假定分析 | 第58-60页 |
3.11 龙骨和墙板材料的应变分析 | 第60-62页 |
3.12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4 脱硫石膏聚苯颗粒轻质隔墙板抗冲击试验研究 | 第64-70页 |
4.1 试验目的 | 第64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64-65页 |
4.3 抗冲击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65-66页 |
4.4 抗冲击承载力计算 | 第66-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5 脱硫石膏聚苯颗粒轻质隔墙板吊挂力试验研究 | 第70-74页 |
5.1 试验目的 | 第70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70-71页 |
5.3 吊挂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71-72页 |
5.4 吊挂承载力计算 | 第72-7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6 脱硫石膏聚苯颗粒轻质隔墙板平面外荷载试验 | 第74-86页 |
6.1 试验目的 | 第74页 |
6.2 试验设计与制作 | 第74页 |
6.3 试验方法 | 第74-75页 |
6.4 加载方式和量测内容 | 第75-77页 |
6.5 试验现象和试验结果 | 第77-80页 |
6.5.1 荷载-应变关系曲线 | 第77-80页 |
6.5.2 荷载-跨中挠度关系曲线 | 第80页 |
6.6 跨中挠度计算 | 第80-82页 |
6.7 平面外抗风分析 | 第82-83页 |
6.8 平面外抗震分析 | 第83-85页 |
6.9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7 脱硫石膏聚苯颗粒轻质隔墙板结构设计及工程应用建议 | 第86-94页 |
7.1 脱硫石膏聚苯颗粒轻质隔墙墙体设计建议 | 第86-90页 |
7.2 轻质隔墙构造设置建议 | 第90-93页 |
7.2.1 轻钢龙骨网架设置建议 | 第90页 |
7.2.2 构造柱设置建议 | 第90页 |
7.2.3 与四周主体结构的连接设置建议 | 第90-92页 |
7.2.4 门、窗洞口处的构造加固建议 | 第92-93页 |
7.3 脱硫石膏聚苯颗粒轻质隔墙板工程应用建议 | 第93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8 结论及展望 | 第94-96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94-95页 |
8.2 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本人简历 | 第100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