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标混淆侵权的认定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引言 | 第7-8页 |
2 商标混淆理论的概述 | 第8-13页 |
2.1 商标混淆的界定 | 第8-10页 |
2.2 商标混淆的内容 | 第10-13页 |
2.2.1 商标混淆的主体 | 第10-11页 |
2.2.2 商标混淆的客体 | 第11-13页 |
3 商标混淆的认定 | 第13-17页 |
3.1 认定混淆可能性的基本原则 | 第13-14页 |
3.1.1 个案原则 | 第13页 |
3.1.2 合理谨慎的消费者形象原则 | 第13-14页 |
3.2 认定混淆可能性的考量因素 | 第14-17页 |
3.2.1 商标相似性 | 第14页 |
3.2.2 商标类似性 | 第14-15页 |
3.2.3 商标的显著性 | 第15页 |
3.2.4 消费者的注意力程度 | 第15-16页 |
3.2.5 实际混淆 | 第16-17页 |
4 我国商标混淆侵权的认定困局 | 第17-28页 |
4.1 我国商标侵权认定标准的缺陷 | 第17-22页 |
4.1.1 我国商标侵权二元结构的模式 | 第17-18页 |
4.1.2 我国商标侵权二元结构的不足 | 第18-22页 |
4.2 商标混淆可能性认定标准的缺失 | 第22-28页 |
4.2.1 商标混淆可能性在立法上的状况分析 | 第22-24页 |
4.2.2 商标混淆可能性在司法上的状况分析 | 第24-26页 |
4.2.3 混淆可能性缺失导致的立法与司法的脱节 | 第26-28页 |
5 我国商标混淆侵权认定困局解围 | 第28-36页 |
5.1 我国商标混淆侵权的立法建议 | 第28-33页 |
5.1.1 明确混淆可能性在商标侵权中的应有地位 | 第28-29页 |
5.1.2 完善混淆的基本类型 | 第29-31页 |
5.1.3 完善混淆可能性的基本要素 | 第31-33页 |
5.2 我国商标混淆侵权的司法建议 | 第33-36页 |
5.2.1 确立司法鉴定制度的程序 | 第33-34页 |
5.2.2 确立商标混淆侵权认定的思路 | 第34-36页 |
6 结语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