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中国城市规划及建设论文

重庆古镇群空间结构识别及规划策略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14-32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7页
        1.1.1 国家层面: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意义第14-15页
        1.1.2 重庆层面:山地古镇历史遗产资源丰富第15-16页
        1.1.3 古镇层面:古镇统筹保护与发展的必然趋势第16-17页
    1.2 相关概念解析第17-21页
        1.2.1 重庆古镇第17-20页
        1.2.2 古镇群第20页
        1.2.3 古镇群空间结构第20-21页
    1.3 国内外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现状第21-27页
        1.3.1 古镇保护规划理论研究第21-24页
        1.3.2 区域历史城镇研究第24-25页
        1.3.3 区域空间结构相关研究第25-27页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7-29页
        1.4.1 研究目的第27-28页
        1.4.2 研究意义第28-29页
    1.5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9-32页
        1.5.1 研究内容第29页
        1.5.2 研究方法第29-30页
        1.5.3 研究技术路线第30-32页
2 重庆古镇生成发展与构成关系第32-70页
    2.1 古镇的生成发展历程第32-37页
        2.1.1 古镇萌芽阶段—先秦至唐宋第32-35页
        2.1.2 古镇成熟阶段—明清第35-36页
        2.1.3 古镇衰落时期—近代第36-37页
    2.2 古镇区域构成特征第37-58页
        2.2.1 地域性—以地域文化为基底的“面”上特征第39-43页
        2.2.2 交融性—以交通通道为轴线的“线”性特征第43-49页
        2.2.3 独特性—以微观环境为领域的“点”状特征第49-55页
        2.2.4 古镇区域非均衡分布特征第55-58页
    2.3 重庆古镇保护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第58-67页
        2.3.1 现代经济背景下古镇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第58-59页
        2.3.2 古镇保护缺乏整体思维,区域历史遗产式微第59-60页
        2.3.3 古镇定位同质化严重,旅游市场时空不均第60-64页
        2.3.4 未能统筹协调三峡工程带来的历史遗产冲击第64-67页
    2.4 本章小结第67-70页
3 古镇群理论框架与识别方法构建第70-98页
    3.1 古镇区域整体保护的认知基础第70-73页
        3.1.1 理论基础:历史遗产保护的完整性原则第70-72页
        3.1.2 现实条件:山地古镇区域关联分布格局第72-73页
    3.2 “古镇群”概念的提出第73-77页
        3.2.1 “古镇群”内涵解析第73-75页
        3.2.2 古镇群的基本特征第75-77页
    3.3 古镇群的空间结构第77-84页
        3.3.1 古镇群空间结构要素第77-81页
        3.3.2 古镇群空间结构模式第81-84页
    3.4 古镇群识别方法构建第84-96页
        3.4.1 古镇群识别体系构建思路第84-86页
        3.4.2 点:空间节点层次评价方法第86-92页
        3.4.3 线:空间联系程度测评方法第92-94页
        3.4.4 面:空间影响范围测评方法第94-96页
    3.5 本章小结第96-98页
4 重庆古镇群识别及空间结构测度第98-146页
    4.1 点:古镇节点综合实力评价第98-119页
        4.1.1 重庆古镇综合分析第98-111页
        4.1.2 主成分分析法获取古镇综合实力第111-116页
        4.1.3 古镇综合实力分异特征第116-119页
    4.2 线:古镇综合联系能级测度第119-126页
        4.2.1 古镇间综合联系测度第119-122页
        4.2.2 古镇综合联系特征第122-126页
    4.3 面:古镇空间影响范围识别第126-132页
        4.3.1 古镇区域空间影响范围范围测算第126-129页
        4.3.2 区域潜力特征分析第129-132页
    4.4 重庆古镇群识别结果与构成情况第132-143页
        4.4.1 白沙古镇群第133-135页
        4.4.2 龙潭古镇群第135-137页
        4.4.3 龙兴古镇群第137-138页
        4.4.4 路孔古镇群第138-141页
        4.4.5 安居古镇群第141-143页
    4.5 本章小结第143-146页
5 重庆古镇群规划策略探索第146-170页
    5.1 重庆古镇群规划思路第146-147页
        5.1.1 重庆古镇群保护与发展目标第146页
        5.1.2 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协同规划思路第146-147页
    5.2 重庆古镇群纵向协同规划策略第147-151页
        5.2.1 重庆区域层面保护与发展规划导向第148-149页
        5.2.2 重庆古镇区域空间结构整合模式第149-151页
    5.3 重庆五大古镇群横向协同规划策略第151-168页
        5.3.1 以资源整合为主的白沙古镇群规划策略第151-156页
        5.3.2 以交通提升为主的龙潭古镇群规划策略第156-158页
        5.3.3 以城市带动为主的龙兴古镇群规划策略第158-163页
        5.3.4 以保护优化为主的路孔古镇群规划策略第163-167页
        5.3.5 以产业融合为主的安居古镇群规划策略第167-168页
    5.4 本章小结第168-170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70-174页
    6.1 论文基本结论第170-171页
    6.2 论文研究不足第171-172页
    6.3 后续研究展望第172-174页
致谢第174-176页
参考文献第176-180页
附录第180-187页
    A.重庆古镇综合实力评价指标数据库第180-187页
    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187页
    C.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目录第187页

论文共1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庆历史文化名镇原真性检验模型研究
下一篇:山地城市步行街道自明性影响因素研究--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