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侦查预审制度的沿革与完善研究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一、预审制度概述 | 第15-21页 |
(一) 国外预审制度概况 | 第15-18页 |
(二) 我国侦查预审制度的界定 | 第18-19页 |
(三) 我国侦查预审制度的功能 | 第19-21页 |
1.监督侦查功能 | 第19页 |
2.承续侦查功能 | 第19-20页 |
3.合法性保障功能 | 第20-21页 |
二、我国预审制度的历史变迁 | 第21-29页 |
(一) 古代预审制度的起源 | 第21-22页 |
(二) 清朝末年西方预审制度的引入 | 第22-23页 |
(三) 民国时期预审制度的继承与废除 | 第23-24页 |
(四) 革命根据地时期侦查预审制度的建立 | 第24-27页 |
(五) 新中国成立后侦查预审制度的发展 | 第27-29页 |
三、两种侦查预审模式的争论与反思 | 第29-34页 |
(一) 侦审分设模式及其局限性分析 | 第29-30页 |
(二) 侦审合一模式的现状与反思 | 第30-34页 |
四、我国侦查预审制度的完善 | 第34-44页 |
(一) 我国预审制度的进路思索 | 第34-36页 |
1.引入西方预审法官制度的否定性思考 | 第34-35页 |
2.预审机构设置问题思考 | 第35页 |
3.恢复侦审分设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第35-36页 |
(二) 审判中心视野下侦审分设模式的重建 | 第36-44页 |
1.侦查预审制度的权力主体 | 第37页 |
2.侦查预审功能的实现方式 | 第37-39页 |
3.侦查预审制度的立法保障 | 第39-40页 |
4.侦查预审制度的外部监督 | 第40-42页 |
5.侦查预审人员的能力强化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49-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