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

D银行成都分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化解对策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4页
    1.2 研究意义第14页
    1.3 文献综述第14-18页
        1.3.1 国外研究成果第15-16页
        1.3.2 国内研究成果第16-18页
        1.3.3 文献评述第18页
    1.4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第18-20页
        1.4.1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2 基本框架第19-20页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20-21页
第二章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概念及形成原因第21-26页
    2.1 不良贷款的界定及分类方法第21-23页
    2.2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第23-25页
        2.2.1 银行方面第23-24页
        2.2.2 企业方面第24-25页
        2.2.3 社会方面第25页
    2.3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方式及国内外典型案例第26-36页
    3.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主要处置方式第26-29页
        3.1.1 政府手段第26-27页
        3.1.2 商业银行自主处置第27-28页
        3.1.3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方式比较第28-29页
    3.2 国内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典型案例第29-35页
        3.2.1 我国不良贷款处置典型案例第29-32页
        3.2.2 国外不良贷款处置典型案例第32-34页
        3.2.3 国内外不良贷款处置案例经验总结第34-35页
    3.3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四章 D银行成都分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违约时间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第36-46页
    4.1 D银行成都分行不良贷款现状第36-39页
    4.2 D银行成都分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第39-41页
        4.2.1 内部原因第39-40页
        4.2.2 外部原因第40-41页
    4.3 不良贷款违约时间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第41-45页
        4.3.1 数据来源及处理第41-42页
        4.3.2 模型设立第42-43页
        4.3.3 描述性统计第43-44页
        4.3.4 实证结果第44-45页
    4.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五章 D银行成都分行不良贷款处置案例分析第46-56页
    5.1 银企协商、现金清收案例第46-51页
        5.1.1 企业基本情况第46页
        5.1.2 财务情况分析第46-49页
        5.1.3 风险成因第49页
        5.1.4 不良处置方案第49-50页
        5.1.5 效果评估及经验总结第50-51页
    5.2 依法诉讼、司法拍卖案例第51-55页
        5.2.1 企业基本情况第51页
        5.2.2 财务情况分析第51-54页
        5.2.3 风险成因第54页
        5.2.4 不良处置方案第54页
        5.2.5 处置效果评估及经验总结第54-55页
    5.3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六章 D银行成都分行不良贷款防范与化解对策建议第56-61页
    6.1 银行方面第56-59页
        6.1.1 强化考核,一户一策,全力推动不良贷款清收化解第56页
        6.1.2 把控新增授信业务投向,优化授信结构第56-57页
        6.1.3 严格出账审核,防范操作风险第57页
        6.1.4 谨慎实施风险分类,不断完善统计台账第57-58页
        6.1.5 完善预警机制,加强风险排查第58页
        6.1.6 谨慎审核风险转化类业务,缓释信用风险第58页
        6.1.7 加强贷后管理工作,保证贷后质量第58-59页
        6.1.8 审慎选择评估机构,保证评估价格的公证客观第59页
        6.1.9 贷款各环节分离,相互制约第59页
    6.2 企业方面第59-60页
        6.2.1 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优化企业结构第59页
        6.2.2 积极研发核心产品,提高综合竞争力第59-60页
        6.2.3 诚信贷款,与银行建立相互信任的良好合作关系第60页
    6.3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61-63页
    7.1 结论第61页
    7.2 不足与展望第61-63页
致谢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医药主题的多因子选股策略
下一篇: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A银行集中处理会计业务操作风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