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无机化学论文--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论文--第Ⅳ族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论文

胺导向合成热稳定性层状晶态氧化锆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5页
    1.1 氧化锆材料第11-14页
        1.1.1 氧化锆的结构第11页
        1.1.2 氧化锆的性能第11-12页
        1.1.3 氧化锆的应用第12-14页
    1.2 纳米氧化锆的软模板法制备第14-16页
        1.2.1 表面活性剂第14-15页
        1.2.2 纳米氧化锆的合成机理第15-16页
    1.3 氧化锆晶型的稳定性研究第16-17页
        1.3.1 掺杂剂的影响第16-17页
        1.3.2 氧化锆晶粒尺寸的影响第17页
        1.3.3 外界环境的影响第17页
    1.4 理论计算方法简介第17-22页
        1.4.1 密度泛函理论第18-20页
            1.4.1.1 Thomas-Fermi-Dirac近似第18页
            1.4.1.2 Hohenberg-Kohn理论第18-19页
            1.4.1.3 Kohn-Sham方法第19-20页
        1.4.2 交换关联泛函第20-21页
            1.4.2.1 局域密度近似(LDA)第20-21页
            1.4.2.2 广义梯度近似(GGA)第21页
        1.4.3 吸附的基本理论第21-22页
            1.4.3.1 吸附机理及分类第21页
            1.4.3.2 吸附能计算第21-22页
        1.4.4 所用软件简要介绍第22页
    1.5 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案第22-25页
        1.5.1 选题意义第22-23页
        1.5.2 研究内容第23页
        1.5.3 研究方案第23-24页
        1.5.4 创新性第24-25页
第二章 实验原料、设备及方法第25-29页
    2.1 实验仪器设备及厂家第25-26页
    2.2 实验药品及厂家第26页
    2.3 测试方法及计算软件第26-29页
        2.3.1 X射线衍射(XRD)第26页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26页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26-27页
        2.3.4 傅立叶变化红外光谱仪(FT-IR)第27页
        2.3.5 DmoL~3计算软件第27-29页
第三章 十八胺导向合成热稳定性层状晶态氧化锆第29-41页
    3.1 热稳定性层状晶态氧化锆的制备第29-30页
        3.1.1 热稳定性层状晶态氧化锆制备的实验流程第29-30页
        3.1.2 热稳定性层状晶态氧化锆制备的实验过程第30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30-39页
        3.2.1 制备方法对热稳定性层状晶态氧化锆的影响第30-34页
            3.2.1.1 氧化锆的物相与结构分析第30-32页
            3.2.1.2 氧化锆的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第32-33页
            3.2.1.3 氧化锆的形貌分析第33-34页
            3.2.1.4 氧化锆的微观组织分析第34页
        3.2.2 十八胺对热稳定性层状晶态氧化锆的影响第34-36页
            3.2.2.1 氧化锆的物相与结构分析第35页
            3.2.2.2 氧化锆的形貌分析第35-36页
        3.2.3 Ca~(2+)掺杂对热稳定性层状晶态氧化锆的影响第36-39页
            3.2.3.1 氧化锆的物相与结构分析第37-38页
            3.2.3.2 氧化锆的形貌分析第38-39页
    3.3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四章 热稳定性层状晶态氧化锆的机理分析第41-59页
    4.1 分子-分子结构优化及吸附能的研究第41-49页
        4.1.1 ZrO~(2+)与伯胺分子的结构优化及吸附能的研究第42-44页
            4.1.1.1 ZrO~(2+)与伯胺分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第42-43页
            4.1.1.2 ZrO~(2+)与伯胺分子结构模型的吸附能分析第43-44页
        4.1.2 ZrO(OH)_2与伯胺分子的结构优化及吸附能的研究第44-46页
            4.1.2.1 ZrO(OH)_2与伯胺分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第44-45页
            4.1.2.2 ZrO(OH)_2与伯胺分子结构模型的吸附能分析第45-46页
        4.1.3 ZrO_2与伯胺分子的结构优化及吸附能的研究第46-48页
            4.1.3.1 ZrO_2与伯胺分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第46-47页
            4.1.3.2 ZrO_2与伯胺分子结构模型的吸附能分析第47-48页
        4.1.4 分子-分子作用机理第48-49页
    4.2 分子-晶面结构优化及吸附能的研究第49-57页
        4.2.1 ZrO_2(111)晶面与伯胺分子的结构优化及吸附能的研究第49-51页
            4.2.1.1 ZrO_2(111)晶面与伯胺分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第50-51页
        4.2.2 ZrO_2(110)晶面与伯胺分子的结构优化及吸附能的研究第51-53页
            4.2.2.1 ZrO_2(110)晶面与伯胺分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第51-52页
            4.2.2.2 ZrO_2(110)晶面与伯胺分子结构模型的吸附能分析第52-53页
        4.2.3 ZrO_2(100)晶面与伯胺分子的结构优化及吸附能的研究第53-55页
            4.2.3.1 ZrO_2(100)晶面与伯胺分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第53-54页
            4.2.3.2 ZrO_2(100)晶面与伯胺分子结构模型的吸附能分析第54-55页
        4.2.4 不同氧化锆晶面与伯胺分子的吸附能的研究第55-56页
        4.2.5 分子-晶面作用机理第56-57页
    4.3 胺导向合成热稳定性层状晶态氧化锆的合成机理第57-59页
第五章 结论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67-69页
致谢第69-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n基化合物多相性物理机制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羧酸类配体的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质子传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