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蓬溪地区须家河组须二段储层成岩相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论文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1页 |
1.2.1 致密砂岩储层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2 成岩相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 | 第11-12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图 | 第11-12页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2页 |
1.5 主要认识与成果 | 第12-14页 |
第2章 研究区基本地质概况 | 第14-18页 |
2.1 地理及构造位置 | 第14页 |
2.2 地层与沉积相特征 | 第14-16页 |
2.2.1 地层特征 | 第14-15页 |
2.2.2 沉积相特征 | 第15-16页 |
2.3 勘探开发概况 | 第16-18页 |
2.3.1 地震勘探概况 | 第16页 |
2.3.2 钻探简况 | 第16-17页 |
2.3.3 开发简况 | 第17-18页 |
第3章 储层成岩相特征 | 第18-43页 |
3.1 储层特征 | 第18-28页 |
3.1.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18-22页 |
3.1.2 储层物性特征 | 第22-23页 |
3.1.3 储渗空间特征 | 第23-28页 |
3.2 成岩作用特征 | 第28-38页 |
3.2.1 成岩作用类型及强度 | 第28-35页 |
3.2.2 成岩阶段划分及孔隙演化 | 第35-38页 |
3.3 成岩相划分依据及原则 | 第38-39页 |
3.4 成岩相类型特征 | 第39-42页 |
3.4.1 Ⅰ相:硅质—绿泥石胶结成岩相 | 第39页 |
3.4.2 Ⅱ相:硅质胶结—溶蚀成岩相 | 第39-40页 |
3.4.3 Ⅲ相:方解石胶结成岩相 | 第40页 |
3.4.4 Ⅳ相:压实成岩相 | 第40页 |
3.4.5 Ⅴ相:杂基充填—压实成岩相 | 第40-41页 |
3.4.6 Ⅵ相:硅质胶结成岩相 | 第41-42页 |
3.5 成岩相分布 | 第42-43页 |
第4章 成岩相定量评价与平面预测 | 第43-50页 |
4.1 成岩相定量评价分析方法 | 第43-46页 |
4.1.1 不同成岩相测井响应特征 | 第43页 |
4.1.2 成岩相定量评价参数选择 | 第43-44页 |
4.1.3 测井曲线的选择 | 第44-45页 |
4.1.4 成岩系数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45-46页 |
4.2 储层成岩相平面预测 | 第46-50页 |
4.2.1 成岩相与成岩系数对应关系 | 第46-47页 |
4.2.2 有利成岩相判别 | 第47-48页 |
4.2.3 储层成岩相平面预测 | 第48-50页 |
第5章 成岩相预测的检验及有利勘探区预测 | 第50-56页 |
5.1 成岩相预测的检验 | 第50-52页 |
5.1.1 有利沉积相 | 第50-51页 |
5.1.2 储层发育程度 | 第51页 |
5.1.3 钻探效果 | 第51-52页 |
5.2 有利储层勘探区预测 | 第52-56页 |
5.2.1 有利勘探层段 | 第52-53页 |
5.2.2 有利储层勘探区 | 第53-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附录 | 第63-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