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绪论 | 第20-34页 |
1.1 虫霉目真菌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1.1.1 虫霉目真菌概述 | 第20页 |
1.1.2 虫霉目真菌的致病机理 | 第20-22页 |
1.1.3 虫霉目真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2 真菌孢子主动弹射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1.2.1 真菌孢子主动弹射的生理机理研究情况 | 第23-24页 |
1.2.2 真菌孢子主动弹射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1.3 RNA-seq技术及应用 | 第26-27页 |
1.3.1 RNA-seq技术概述 | 第26页 |
1.3.2 RNA-seq在昆虫病原真菌中的应用 | 第26-27页 |
1.4 代谢组(Metabolome)检测技术及应用 | 第27-29页 |
1.4.1 代谢组检测技术概述 | 第27-28页 |
1.4.2 代谢组学研究的重要性 | 第28页 |
1.4.3 代谢组学研究的基本流程 | 第28页 |
1.4.4 代谢组学检测技术的应用 | 第28-29页 |
1.5 昆虫病原真菌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29-32页 |
1.5.1 昆虫病原真菌遗传转化的方法与研究进展 | 第29-31页 |
1.5.2 接合菌门真菌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31-32页 |
1.6 研究目标与意义 | 第32-33页 |
1.7 课题来源及论文的内容安排 | 第33-34页 |
2 新蚜虫疠霉不同状态菌丝RNA-seq数据分析及弹孢相关基因的筛选 | 第34-62页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34-35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34-35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5-39页 |
2.2.1 样本准备 | 第35页 |
2.2.2 样本菌丝扫描电镜拍照 | 第35-36页 |
2.2.3 样本RNA提取 | 第36页 |
2.2.4 测序样品的准备 | 第36页 |
2.2.5 转录组文库构建 | 第36页 |
2.2.6 RNA-seq测序信息分析流程 | 第36页 |
2.2.7 数据比对与质控 | 第36-37页 |
2.2.8 基因定量分析 | 第37-38页 |
2.2.9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与分析 | 第38-39页 |
2.2.10 弹孢相关基因的筛选 | 第3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9-59页 |
2.3.1 样本菌丝电镜拍照结果 | 第39-40页 |
2.3.2 样本RNA检测结果 | 第40-41页 |
2.3.3 RNA-seq测序数据比对与质控结果 | 第41页 |
2.3.4 基因定量分析结果 | 第41-44页 |
2.3.5 差异基因的筛选结果 | 第44-46页 |
2.3.6 DD vs AD显著差异基因分析 | 第46-49页 |
2.3.7 AD vs BD显著差异基因分析 | 第49-52页 |
2.3.8 DD vs BD显著差异基因分析 | 第52-55页 |
2.3.9 弹孢相关基因的筛选结果 | 第55-59页 |
2.4 讨论 | 第59-62页 |
3 新蚜虫疠霉不同状态菌丝代谢组数据分析 | 第62-94页 |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62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62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62页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62-67页 |
3.2.1 样本收集 | 第62-63页 |
3.2.2 测序样本的准备 | 第63页 |
3.2.3 各样本代谢物提取 | 第63页 |
3.2.4 液相色谱—质谱(LC-MS)检测 | 第63-64页 |
3.2.5 信息分析流程 | 第64-65页 |
3.2.6 数据预处理 | 第65页 |
3.2.7 质控分析 | 第65-66页 |
3.2.8 统计分析 | 第66-67页 |
3.2.9 差异离子的筛选与鉴定 | 第67页 |
3.2.10 差异代谢物通路分析 | 第67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67-92页 |
3.3.1 质控分析结果 | 第67-68页 |
3.3.2 T检验和变异倍数分析结果 | 第68页 |
3.3.3 主成分分析(PCA)结果 | 第68-71页 |
3.3.4 PLS-DA分析结果 | 第71页 |
3.3.5 差异离子的筛选与鉴定结果 | 第71-74页 |
3.3.6 差异代谢物鉴定与分析结果 | 第74-92页 |
3.4 讨论 | 第92-94页 |
4 新蚜虫疠霉遗传转化体系初探 | 第94-107页 |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94-95页 |
4.1.1 菌株及质粒 | 第94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94-95页 |
4.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95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95-99页 |
4.2.1 F98028(萌发)孢子的收集 | 第95页 |
4.2.2 F98028(萌发)孢子萎锈灵筛选 | 第95页 |
4.2.3 质粒pACeG的构建 | 第95-98页 |
4.2.4 电激转化新蚜虫疠霉F98028(萌发)孢子 | 第98-99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99-105页 |
4.3.1 F98028(萌发)孢子萎锈灵筛选结果 | 第99-100页 |
4.3.2 目的片段eGFP与Cbx的扩增结果 | 第100-101页 |
4.3.3 质粒pAN52-eGFP与pAN52-Cbx的构建结果 | 第101-102页 |
4.3.4 质粒pET-eGFP的构建结果 | 第102-103页 |
4.3.5 质粒pACeG的构建结果 | 第103页 |
4.3.6 电激转化结果 | 第103-105页 |
4.4 讨论 | 第105-107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107-110页 |
5.1 总结 | 第107-108页 |
5.2 创新点 | 第108-109页 |
5.3 展望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3页 |
作者简历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