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虫害论文

褐飞虱吞蛋白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

致谢第6-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1 绪论第17-28页
    1.1 前言第17-18页
    1.2 吞蛋白的发现及命名第18页
    1.3 吞蛋白的结构特征及定位分析第18-20页
        1.3.1 吞蛋白结构特征第18-19页
        1.3.2 吞蛋白组织及亚细胞定位第19-20页
    1.4 吞蛋白功能分析第20-25页
        1.4.1 内吞作用第20-22页
        1.4.2 膜表面受体的内吞及信号转导第22-23页
        1.4.3 维持线粒体形状第23页
        1.4.4 凋亡第23-24页
        1.4.5 自噬第24-25页
        1.4.6 肿瘤的发生第25页
        1.4.7 疾病发生第25页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第25-26页
        1.5.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第25-26页
        1.5.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26页
    1.6 论文内容安排第26-28页
2 褐飞虱endophilin A、endophilin B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第28-43页
    2.1 实验材料第28-29页
        2.1.1 昆虫来源第28页
        2.1.2 主要试剂和菌株第28页
        2.1.3 主要仪器第28页
        2.1.4 培养基配制第28-29页
    2.2 实验方法第29-32页
        2.2.1 褐飞虱总RNA提取第29-30页
        2.2.2 反转录合成cDNA第30页
        2.2.3 褐飞虱endophilin A和endophilin B的引物合成第30-31页
        2.2.4 PCR扩增第31页
        2.2.5 PCR产物割胶回收,连接转化及抗性筛选第31-32页
        2.2.6 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第32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2-41页
        2.3.1 褐飞虱Endo A和Endo B的基因克隆第32-33页
        2.3.2 Endo A和Endo B编码的氨基酸组成及理化性质第33-35页
        2.3.3 多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第35-36页
        2.3.4 信号肽分析第36-38页
        2.3.5 蛋白质结构预测第38-41页
    2.4 讨论第41-43页
3 Endo A和Endo B基因的表达特性第43-48页
    3.1 实验材料第43页
        3.1.1 主要试剂第43页
        3.1.2 主要仪器第43页
    3.2 实验方法第43-45页
        3.2.1 收集褐飞虱各龄期样本第43页
        3.2.2 引物设计第43-44页
        3.2.3 引物特异性验证第44页
        3.2.4 荧光定量PCR第44-45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5-47页
        3.3.1 Endo A和Endo B的定量引物特异性验证第45-46页
        3.3.2 Endo A和Endo B基因在褐飞虱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分析第46页
        3.3.3 Endo A和Endo B基因在褐飞虱不同组织的表达分析第46-47页
    3.4 讨论第47-48页
4 Endo A和Endo B的原核表达、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表达定位第48-64页
    4.1 实验材料第48-50页
        4.1.1 主要试剂和菌株第48-50页
        4.1.2 主要仪器第50页
    4.2 实验方法第50-56页
        4.2.1 引物合成第50页
        4.2.2 基因克隆及阳性鉴定第50-51页
        4.2.3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第51-52页
        4.2.4 重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第52-54页
        4.2.5 重组蛋白的多抗血清制备第54页
        4.2.6 抗体效价检测第54-55页
        4.2.7 Western blot检测第55-56页
        4.2.8 免疫荧光标记第56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6-63页
        4.3.1 Endo A和Endo B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载体构建第56-57页
        4.3.2 诱导条件优化第57-59页
        4.3.3 Endo A和Endo B融合蛋白的可溶性检测第59页
        4.3.4 重组蛋白纯化第59-60页
        4.3.5 Endo A和Endo B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效价测定第60-61页
        4.3.6 Endo A和Endo B多克隆抗体特异性分析第61页
        4.3.7 Endo A和Endo B在褐飞虱卵巢中的表达和定位第61-63页
    4.4 讨论第63-64页
5 Endo A和Endo B基因的RNAi研究第64-70页
    5.1 实验材料第64页
        5.1.1 主要试剂第64页
        5.1.2 主要仪器第64页
    5.2 实验方法第64-67页
        5.2.1 dsRNA的合成第64-66页
        5.2.2 人工注射dsRNA第66页
        5.2.3 RNAi干扰效果检测第66页
        5.2.4 免疫荧光标记第66-67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67-69页
        5.3.1 dsEndo A和dsEndo B的合成第67页
        5.3.2 qRT-PCR验证RNA干扰效果第67-68页
        5.3.3 RNA干扰后Endo A和Endo B在褐飞虱卵巢中的表达第68-69页
    5.4 讨论第69-70页
6 课题总结与展望第70-72页
    6.1 课题总结第70页
    6.2 创新点第70-71页
    6.3 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80页
作者简历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市场化水平、环境信息披露与企业绩效
下一篇:新蚜虫疠霉弹孢前中后阶段的表达谱与代谢组分析及其电转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