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9-16页 |
| 第1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启蒙思想的理论来源和时代背景 | 第16-20页 |
| 1.1 理论来源 | 第16-18页 |
| 1.1.1 中国古代传统经学中的忧患意识 | 第16-17页 |
| 1.1.2 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产生的启蒙思想 | 第17页 |
| 1.1.3 西方近代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观念 | 第17-18页 |
| 1.2 时代背景 | 第18-20页 |
| 1.2.1 封建意识形态逐渐消散 | 第18页 |
| 1.2.2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对传统小农经济的冲击 | 第18-19页 |
| 1.2.3 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近代文明的传播 | 第19-20页 |
| 第2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启蒙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20-35页 |
| 2.1 伦理道德启蒙 | 第20-26页 |
| 2.1.1 破除封建蒙昧 | 第20-21页 |
| 2.1.2 重建伦理道德 | 第21-22页 |
| 2.1.3 重构价值观念 | 第22-23页 |
| 2.1.4 提倡个性解放 | 第23-26页 |
| 2.2 政治启蒙 | 第26-28页 |
| 2.2.1 民主主义内容的转变 | 第26-27页 |
| 2.2.2 自由主义的传入 | 第27页 |
| 2.2.3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第27-28页 |
| 2.3 教育启蒙 | 第28-31页 |
| 2.3.1 教育观念的转变 | 第28-29页 |
| 2.3.2 教育体制的改革 | 第29-30页 |
| 2.3.3 教育方法的更新 | 第30-31页 |
| 2.4 文学启蒙 | 第31-35页 |
| 2.4.1 文学审美观念的改变 | 第31-32页 |
| 2.4.2 文学审美形式的转变 | 第32-33页 |
| 2.4.3 文学审美内容的转换 | 第33-35页 |
| 第3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启蒙思想的特点 | 第35-43页 |
| 3.1 个体反抗与集体奋斗并存 | 第35-36页 |
| 3.2 继承与开新并进 | 第36-38页 |
| 3.3 激进与保守并重 | 第38-40页 |
| 3.4 回应时代精神与脱离现实并现 | 第40-43页 |
| 第4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启蒙思想的积极意义及局限 | 第43-52页 |
| 4.1 积极意义 | 第43-49页 |
| 4.1.1 推进了价值观念的革命 | 第43-45页 |
| 4.1.2 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 第45-46页 |
| 4.1.3 催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实践 | 第46-47页 |
| 4.1.4 加快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 第47-49页 |
| 4.2 局限性 | 第49-52页 |
| 4.2.1 制定的体制转变目标未能实现 | 第49-50页 |
| 4.2.2 遵循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 第50-52页 |
| 结语 多元文化时代的现代性启蒙选择 | 第52-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