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缘由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孙中山政党思想的渊源演变与发展 | 第15-29页 |
2.1 孙中山政党思想对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继承 | 第15-19页 |
2.1.1 中国传统德政思想的继承 | 第16-17页 |
2.1.2 中国传统德教思想的承继 | 第17-18页 |
2.1.3 中国传统礼教思想的传承 | 第18-19页 |
2.2 孙中山政党思想对西方近代法治思想的借鉴 | 第19-23页 |
2.2.1 天赋人权理论的借鉴 | 第19-21页 |
2.2.2 社会契约学说的吸收 | 第21-22页 |
2.2.3 分权宪政思想的引进 | 第22-23页 |
2.3 孙中山政党思想对俄国政党思想的引进 | 第23-25页 |
2.3.1 “以党建国”是建国的根本 | 第23-24页 |
2.3.2 严密的政党组织是政党发展的动力 | 第24页 |
2.3.3 坚实的群众基础是政党发展的保障 | 第24-25页 |
2.4 孙中山政党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 第25-29页 |
2.4.1 早期政党思想 | 第25-26页 |
2.4.2 中期政党思想 | 第26-27页 |
2.4.3 后期政党思想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孙中山政党思想的内容、特征与实质 | 第29-39页 |
3.1 孙中山政党思想的内容 | 第29-32页 |
3.1.1 政党是具有社会整合和引领作用的政治组织 | 第29-30页 |
3.1.2 中国近代政党具有建国和治国的特殊功能 | 第30-31页 |
3.1.3 糅合中西方政治思想的政党思想 | 第31-32页 |
3.2 孙中山政党思想的特征 | 第32-35页 |
3.2.1 政党思想的“亲民性” | 第32-33页 |
3.2.2 政党思想的“立宪政治性” | 第33-34页 |
3.2.3 政党思想的“革命性” | 第34-35页 |
3.3 孙中山政党思想的实质 | 第35-39页 |
3.3.1 资产阶级政党思想 | 第35-36页 |
3.3.2 德法结合的党建思想 | 第36-37页 |
3.3.3 显著的革命政党特质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孙中山政党思想的历史意义和局限 | 第39-47页 |
4.1 孙中山政党思想的历史意义 | 第39-43页 |
4.1.1 孙中山政党思想的理论意义 | 第39-41页 |
4.1.2 孙中山政党思想的实践意义 | 第41-43页 |
4.2 孙中山政党思想的历史局限 | 第43-47页 |
4.2.1 在建党社会基础上的阶级狭隘性 | 第43-44页 |
4.2.2 在政党组织建设上的党魁独裁性 | 第44-45页 |
4.2.3 对西方宪政思想的过度依赖性 | 第45-47页 |
第五章 孙中山政党思想的当代启示和价值 | 第47-55页 |
5.1 孙中山政党思想的当代启示 | 第47-50页 |
5.1.1 积极汲取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精华 | 第47-48页 |
5.1.2 合理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 第48-50页 |
5.2 孙中山政党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50-55页 |
5.2.1 始终以中国国情为党建前提 | 第50-51页 |
5.2.2 加强德法结合的党建理念 | 第51-52页 |
5.2.3 高度重视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 | 第52-53页 |
5.2.4 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相结合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