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1 野生稻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 第11-12页 |
1.1.1 野生稻的优良基因资源 | 第11页 |
1.1.2 疣粒野生稻生物学特征 | 第11-12页 |
1.1.3 疣粒野生稻的研究及应用价值 | 第12页 |
1.2 水稻抗白叶枯病相关基因 | 第12-15页 |
1.3 Rubisco活化酶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1 RCA的发现 | 第15页 |
1.3.2 RCA的分子特性 | 第15-17页 |
2 引言 | 第17-18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8-24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3.1.1 供试水稻材料 | 第18页 |
3.1.2 菌株材料 | 第18页 |
3.1.3 实验仪器 | 第18页 |
3.1.4 实验试剂 | 第1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18-24页 |
3.2.1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鉴定 | 第18-19页 |
3.2.2 水稻叶片内白叶枯病菌亚细胞定位 | 第19页 |
3.2.3 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光合参数测定 | 第19页 |
3.2.4 Rubisco活力测定 | 第19-20页 |
3.2.5 接种白叶枯病菌后Rubisco和RCA含量测定 | 第20页 |
3.2.6 叶绿体基质和类囊体膜的分离,SDS-PAGE和免疫学分析 | 第20-21页 |
3.2.7 免疫胶体金标记 | 第21页 |
3.2.8 RCA与类囊体膜结合的稳定性 | 第21页 |
3.2.9 H_2O_2含量测定及定位 | 第21-23页 |
3.2.10 H_2O_2对RCA与类囊体膜结合的影响 | 第23页 |
3.2.11 叶绿体内H_2O_2检测及其定位 | 第23-24页 |
4 实验结果 | 第24-40页 |
4.1 疣粒野生稻高抗白叶枯病的特性研究 | 第24-29页 |
4.1.1 疣粒野生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鉴定 | 第24-25页 |
4.1.2 水稻叶片内白叶枯病菌亚细胞定位的电镜观察 | 第25-26页 |
4.1.3 疣粒野生稻和大粒香接种白叶枯病菌后的光合生理变化 | 第26-29页 |
4.2 RCA在疣粒野生稻抗白叶枯病中的功能 | 第29-40页 |
4.2.1 接种白叶枯病菌对叶片Rubisco和RCA总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4.2.2 接种白叶枯病菌诱导了疣粒野生稻RCA从叶绿体基质到类囊体膜的转移 | 第30-32页 |
4.2.3 接种白叶枯病菌诱导了疣粒野生稻叶绿体内H2O2的积累 | 第32-35页 |
4.2.4 H_2O_2诱导了疣粒野生稻RCA与类囊体膜结合 | 第35-38页 |
4.2.5 光诱导了疣粒野生稻叶绿体内H_2O_2的积累及其对白叶枯病的抗性 | 第38-40页 |
5 讨论 | 第40-43页 |
5.1 疣粒野生稻高抗白叶枯病的特性鉴定 | 第40-41页 |
5.2 RCA在疣粒野生稻抗白叶枯病中的功能 | 第41-43页 |
6.结论与展望 | 第43-4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43页 |
6.2 创新之处 | 第43-44页 |
6.3 下一步研究计划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2页 |
附录 试剂配方及部分实验的详细操作步骤 | 第52-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