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当代文学(1949年~)论文

论邓拓的“士大夫”精神及其文学呈现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导论第9-16页
    一、研究背景第9-10页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第10-14页
    三、研究意义、创新点和研究方法第14-16页
第一章 中国古代“士大夫”精神及邓拓的现代性诠释第16-29页
    第一节 中国古代“士大夫”精神的阐述第16-19页
    第二节 邓拓“士大夫”精神的四个面向第19-23页
    第三节 邓拓“士大夫”精神的形成探因第23-27页
    第四节 邓拓文化活动和文学创作的四个分期第27-29页
第二章 萌芽期(1929—1937):文学视野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第29-36页
    第一节 青少年求学时期邓拓的民主文化活动第30-31页
    第二节 诗与思:旧体诗中赋予革命情怀第31-33页
    第三节 以笔为枪:驳论文的思想光芒第33-34页
    第四节 文胜质则史:《中国救荒史》第34-36页
第三章 开拓期(1937—1949):吹响“经世致用、济世救民”的文学号角第36-45页
    第一节 《晋察冀日报》时期邓拓的“民族救亡”文化运动第37-39页
    第二节 喉舌与号角:通俗化、大众化的社论第39-43页
    第三节 以燕赵之诗歌做三军之鼓角第43-45页
第四章 活跃期(1949—1958):政论杂文中彰显“坚持真理”的求真精神第45-52页
    第一节 《人民日报》时期邓拓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活动第45-48页
    第二节 针砭时弊的政论杂文第48-49页
    第三节 史学家眼中的“红学”价值第49-52页
第五章 消沉期(1958—1966):文学阵地的辗转与《燕山夜话》的抗争第52-60页
    第一节 任职北京市委时期邓拓的文化活动第52-54页
    第二节 转移:《前线》社论与“于遂安政论”第54-55页
    第三节 逃避:《江南吟草》系列组诗第55-57页
    第四节 抗争:《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第57-60页
结论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后记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在神灵的大地上向内寻找--论范稳的“藏地三部曲”
下一篇:现代汉语唯饰谓语气副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