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1.1 我国招投标工作的发展历程 | 第8-9页 |
1.1.2 我国招投标工作存在的问题 | 第9-10页 |
1.1.3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2页 |
1.3 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 | 第12-15页 |
1.3.1 本文研究的必要性 | 第12-13页 |
1.3.2 建立招投标管理信用体系的意义 | 第13页 |
1.3.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4 本论文的框架内容 | 第13-15页 |
2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第15-20页 |
2.1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 | 第15-16页 |
2.2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16-18页 |
2.2.1 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2.2.2 解决的对策 | 第17-18页 |
2.3 建筑行业的信用体系建设 | 第18-20页 |
2.3.1 建筑行业信用缺失的表现 | 第18-19页 |
2.3.2 建筑行业诚信危机出现的原因 | 第19页 |
2.3.3 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现状 | 第19-20页 |
3 招投标监管体系建设 | 第20-30页 |
3.1 招投标监督管理体制分析 | 第20-21页 |
3.1.1 当前我国招投标监管机制现状 | 第20页 |
3.1.2 不同国家地区招投标监管机制分析 | 第20-21页 |
3.2 招投标监管体系的改进 | 第21-30页 |
3.2.1 招投标监管体系改进的原则 | 第21-22页 |
3.2.2 招投标监管体系的改进方案 | 第22-27页 |
3.2.3 完善后招投标监管体系的优势分析 | 第27-30页 |
4 房建投标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0-45页 |
4.1 考虑信用等级的评价方法 | 第30-31页 |
4.1.1 考虑信用等级的最低投标价法 | 第30页 |
4.1.2 考虑信用等级的综合评估法 | 第30-31页 |
4.2 现有国内外企业信用主要评价指标 | 第31-32页 |
4.2.1 国外某些机构选取的企业信用评估指标 | 第31页 |
4.2.2 我国各评级机构选取的评价指标 | 第31-32页 |
4.2.3 针对招投标特点对现有指标的改进 | 第32页 |
4.3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2-38页 |
4.3.1 初始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分析 | 第32-37页 |
4.3.2 投标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 第37-38页 |
4.4 投标企业信用评价指标的含义 | 第38-45页 |
4.4.1 企业素质 | 第38页 |
4.4.2 宏观环境 | 第38-39页 |
4.4.3 信用记录 | 第39-40页 |
4.4.4 偿债能力 | 第40-42页 |
4.4.5 盈利能力 | 第42-43页 |
4.4.6 营运能力 | 第43-44页 |
4.4.7 发展能力 | 第44-45页 |
5 基于熵权的企业信用模糊综合评判法 | 第45-64页 |
5.1 投标企业信用评价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 | 第46-50页 |
5.1.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原理 | 第46-48页 |
5.1.2 房屋建筑企业信用评价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48-49页 |
5.1.3 投标企业信用评级标准 | 第49-50页 |
5.2 基于熵值法的权重确定 | 第50-55页 |
5.2.1 熵及信息熵 | 第51页 |
5.2.2 基于熵值法确定权重的过程 | 第51-54页 |
5.2.3 运用熵值法为投标企业信用指标体系赋权 | 第54-55页 |
5.3 模糊隶属度的确定 | 第55-57页 |
5.3.1 定性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 第55-56页 |
5.3.2 定量指标隶属函数的确定 | 第56-57页 |
5.4 房屋建筑领域企业信用评价的案例分析 | 第57-64页 |
5.4.1 公司简介 | 第57-59页 |
5.4.2 信用评价 | 第59-64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64-66页 |
6.1 本论文完成的工作 | 第64页 |
6.2 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附录A 定量指标各级隶属度划分值 | 第68-70页 |
附录B 某上市建筑企业财务报表 | 第70-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