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失控情境的补偿控制机制和实证研究--以大学生强迫行为为例
引言 | 第6-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7-16页 |
1.1 大学生强迫症状的研究现状 | 第7页 |
1.2 强迫症的理论解释 | 第7-10页 |
1.2.1 生物学理论 | 第7-8页 |
1.2.2 心理动力学理论 | 第8页 |
1.2.3 行为主义理论 | 第8页 |
1.2.4 认知行为理论 | 第8-9页 |
1.2.5 元认知理论 | 第9-10页 |
1.3 强迫症状的补偿控制解释 | 第10-15页 |
1.3.1 补偿控制理论的提出 | 第10-11页 |
1.3.2 补偿控制理论的主要观点 | 第11-13页 |
1.3.3 补偿控制的新近理论发展 | 第13页 |
1.3.4 强迫症状的补偿控制解释 | 第13-15页 |
1.4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15页 |
1.5 本研究的构思 | 第15-16页 |
2 研究一:强迫倾向和控制感调查 | 第16-22页 |
2.1 调查目的 | 第16页 |
2.2 方法 | 第16-17页 |
2.2.1 被试 | 第16页 |
2.2.2 材料 | 第16-17页 |
2.2.3 调查过程 | 第17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17-19页 |
2.3.1 大学生强迫行为的初步分析 | 第17-18页 |
2.3.2 结构需求量表 | 第18页 |
2.3.3 帕多瓦量表 | 第18-19页 |
2.3.4 结构需求与强迫倾向之间的关系 | 第19页 |
2.4 讨论 | 第19-20页 |
小结 | 第20-22页 |
3 研究二:强迫行为可以作为补偿控制方式 | 第22-36页 |
3.1 实验1 低控情境会诱发个体的焦虑体验 | 第22-25页 |
3.1.1 实验目的 | 第22页 |
3.1.2 方法 | 第22-23页 |
3.1.3 结果与分析 | 第23-24页 |
3.1.4 讨论 | 第24-25页 |
3.2 实验2 | 第25-34页 |
3.2.1 平行实验1 | 第25-28页 |
3.2.2 平行实验2 | 第28-32页 |
3.2.3 平行实验1和2的对比情况 | 第32-34页 |
3.3 研究二 总讨论 | 第34-36页 |
4 研究三:增加控制感可以减少强迫行为 | 第36-40页 |
4.1 研究问题 | 第36页 |
4.2 方法 | 第36-37页 |
4.2.1 被试 | 第36页 |
4.2.2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4.2.3 实验流程 | 第36-37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7-38页 |
4.4 讨论 | 第38-39页 |
4.5 小结 | 第39-40页 |
5 综合讨论 | 第40-42页 |
5.1 大学生控制感与强迫倾向之间的关联 | 第40页 |
5.2 强迫行为在低控情境中的必要性 | 第40-41页 |
5.3 研究的应用启示 | 第41页 |
5.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附录 A 大学生强迫行为调查表 | 第47-49页 |
附录 B | 第49-53页 |
附录 C | 第53-56页 |
附录 D 如何清理键盘 | 第56-57页 |
附录 E 社会组织运行情况文字材料 | 第57-58页 |
附录 F 词语启动材料示例——高控启动组 | 第58-59页 |
在校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Abstract of Thesis | 第61-62页 |
论文摘要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