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7页 |
摘要 | 第7-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3页 |
1.1 重金属污染概述 | 第9-10页 |
1.1.1 重金属污染的来源 | 第9页 |
1.1.2 我国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9页 |
1.1.3 镉和铅的环境毒理学 | 第9-10页 |
1.2 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方法 | 第10-11页 |
1.2.1 废水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 | 第10页 |
1.2.2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方法 | 第10-11页 |
1.3 褐煤材料及其应用研究背景概述 | 第11-14页 |
1.3.1 褐煤的特点及分布 | 第11页 |
1.3.2 褐煤的利用现状 | 第11-12页 |
1.3.3 褐煤作为吸附剂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4 改性褐煤 | 第13-14页 |
1.4 吸附理论 | 第14-16页 |
1.4.1 吸附作用的分类 | 第14页 |
1.4.2 吸附等温线基本类型 | 第14-16页 |
1.4.3 影响吸附的因素 | 第16页 |
1.5 重金属吸附的研究方法 | 第16-20页 |
1.5.1 吸附热力学 | 第17页 |
1.5.2 吸附动力学 | 第17-18页 |
1.5.3 常用的分析表征方法 | 第18-20页 |
1.6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1.6.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6.3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2 引言 | 第23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3.1 化学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3.2 褐煤基改性材料的制备 | 第24-25页 |
3.3 吸附实验 | 第25页 |
3.4 褐煤基改性材料的表征 | 第25-26页 |
3.5 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26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6-58页 |
4.1 褐煤基改性材料吸附Cd(Ⅱ)性能和机理 | 第26-44页 |
4.1.1 吸附热力学 | 第26-30页 |
4.1.2 吸附动力学 | 第30-32页 |
4.1.3 不同pH条件下的Cd(Ⅱ)离子吸附 | 第32-33页 |
4.1.4 扫描电镜和能谱(SEM-EDS) | 第33-37页 |
4.1.5 同步热分析(TG-DTG/DSC) | 第37-38页 |
4.1.6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 第38-40页 |
4.1.7 固体核磁共振 | 第40-41页 |
4.1.8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41-44页 |
4.2 褐煤基改性材料吸附Pb(Ⅱ)性能和机理 | 第44-58页 |
4.2.1 吸附热力学 | 第44-49页 |
4.2.2 吸附动力学 | 第49-50页 |
4.2.3 不同pH条件下的Pb(Ⅱ)离子吸附 | 第50-51页 |
4.2.4 竞争吸附 | 第51-53页 |
4.2.5 吸附Pb(Ⅱ)离子后褐煤基吸附剂的SEM-EDS图 | 第53-55页 |
4.2.6 同步热分析(TG-DTG/DSC) | 第55页 |
4.2.7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 第55-56页 |
4.2.8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56-58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58-63页 |
5.1 结论 | 第58-59页 |
5.2 讨论 | 第59-63页 |
5.2.1 褐煤基吸附剂表征 | 第59-60页 |
5.2.2 吸附研究 | 第60-62页 |
5.2.3 研究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Abstract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