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腐败对企业融资方式的影响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1.2.1 腐败的经济效应 | 第15-16页 |
1.2.2 企业融资方式的影响因素 | 第16-18页 |
1.2.3 地区腐败对企业融资方式的影响 | 第18页 |
1.2.4 文献评述 | 第18-19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3.3 论文框架 | 第20-21页 |
1.4 论文创新 | 第21-22页 |
第2章 地区腐败对企业融资方式影响的机理研究 | 第22-31页 |
2.1 地区腐败影响企业融资方式的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2.1.1 MM理论 | 第22页 |
2.1.2 权衡理论 | 第22-23页 |
2.1.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3页 |
2.1.4 啄食顺序理论 | 第23-24页 |
2.1.5 信号传递理论 | 第24-25页 |
2.1.6 控制权理论 | 第25页 |
2.1.7 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 第25-26页 |
2.2 地区腐败对企业融资方式的影响机理 | 第26-31页 |
2.2.1 地区腐败对企业财务杠杆的影响机理 | 第26-28页 |
2.2.2 地区腐败对企业债务融资期限的影响机理 | 第28-29页 |
2.2.3 地区腐败对企业银行贷款比例的影响机理 | 第29-31页 |
第3章 地区腐败对企业融资方式影响的研究设计 | 第31-35页 |
3.1 变量的选取 | 第31-33页 |
3.1.1 被解释变量 | 第31-32页 |
3.1.2 解释变量 | 第32页 |
3.1.3 控制变量 | 第32-33页 |
3.2 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 第33-34页 |
3.3 模型设计 | 第34-35页 |
第4章 地区腐败对企业融资方式影响的实证检验 | 第35-53页 |
4.1 变量描述性统计 | 第35-45页 |
4.1.1 主要变量基本特征 | 第35-41页 |
4.1.2 相关性分析 | 第41-43页 |
4.1.3 变量分组描述性统计 | 第43-45页 |
4.2 实证结果 | 第45-53页 |
4.2.1 地区腐败对企业财务杠杆的影响 | 第45-47页 |
4.2.2 地区腐败对企业债务融资期限的影响 | 第47-50页 |
4.2.3 地区腐败对企业银行贷款比例的影响 | 第50-53页 |
第5章 稳健性检验 | 第53-59页 |
5.1 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 | 第53-55页 |
5.2 变量的选择 | 第55-59页 |
第6章 政策建议 | 第59-64页 |
6.1 持续加大反腐力度 | 第59-61页 |
6.1.1 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 | 第59-60页 |
6.1.2 完善权力监督机制 | 第60页 |
6.1.3 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 第60-61页 |
6.2 改善地区投融资环境 | 第61-62页 |
6.2.1 政府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 第61页 |
6.2.2 企业注重外部经营坏境 | 第61-62页 |
6.3 关注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 第62-64页 |
6.3.1 政府拓宽融资渠道 | 第62页 |
6.3.2 金融机构创新融资方式 | 第62-63页 |
6.3.3 企业增强自身实力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