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超重力法纳米ZnAl-LDHs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3-4页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29页
    1.1 研究背景第15页
    1.2 光催化概述第15-18页
        1.2.1 光催化反应原理第16-17页
        1.2.2 光催化技术的应用第17页
        1.2.3 高性能半导体光催化剂制备途径第17-18页
    1.3 LDHs研究现状第18-25页
        1.3.1 LDHs简述第18-19页
        1.3.2 LDHs的结构第19-20页
        1.3.3 LDHs的性能第20-21页
        1.3.4 LDHs的制备第21-23页
        1.3.5 LDHs的应用第23-25页
    1.4 超重力技术第25-26页
        1.4.1 超重力技术的原理第25页
        1.4.2 超重力技术的特点第25页
        1.4.3 超重力旋转填充床第25-26页
        1.4.4 超重力技术的应用第26页
    1.5 论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26-29页
第二章 釜式法制备纳米ZnAl-LDHs第29-37页
    2.1 引言第29页
    2.2 实验部分第29-30页
        2.2.1 实验药品及仪器第29-30页
        2.2.2 实验方法第30页
    2.3 分析表征方法第30-31页
        2.3.1 X射线衍射(XRD)第31页
        2.3.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第31页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31页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31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1-36页
        2.4.1 制备工艺条件对纳米ZnAl-LDHs的影响第31-34页
        2.4.2 纳米ZnAl-LDHs的表征第34-36页
    2.5 本章小节第36-37页
第三章 超重力法制备纳米ZnAl-LDHs第37-51页
    3.1 引言第37页
    3.2 实验部分第37-40页
        3.2.1 实验药品及仪器第37-38页
        3.2.2 实验装置第38页
        3.2.3 实验方法第38-40页
    3.3 分析表征方法第40-41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41-49页
        3.4.1 旋转床转速的影响第41-42页
        3.4.2 晶化时间的影响第42-43页
        3.4.3 锌铝比的影响第43-46页
        3.4.4 不同阴离子插层的影响第46-47页
        3.4.5 超重力法和釜式法的对比第47-49页
    3.5 本章小节第49-51页
第四章 纳米ZnAl-LDHs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研究第51-61页
    4.1 引言第51页
    4.2 实验部分第51-53页
        4.2.1 实验药品及仪器第51-52页
        4.2.2 实验装置第52页
        4.2.3 实验方法第52-53页
    4.3 分析及表征第53-55页
        4.3.1 X射线衍射(XRD)第53页
        4.3.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第53-54页
        4.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54页
        4.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54页
        4.3.5 紫外可见光谱(UV-VIS)第54页
        4.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第54页
        4.3.7 紫外漫反射分析(DRS)第54-55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55-60页
        4.4.1 光催化剂用量的影响第55页
        4.4.2 Zn/Al值的影响第55-56页
        4.4.3 pH值的影响第56-57页
        4.4.4 不同阴离子插层产物光催化活性第57页
        4.4.5 RPB与STR所得光催化剂光催化活性第57-58页
        4.4.6 表征分析第58-60页
    4.5 本章小节第60-61页
第五章 结论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致谢第67-69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9-71页
作者和导师简介第71-73页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第73-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鲁米诺电化学发光增敏机制的研究及应用
下一篇:氧杂环丁烷—甲基丙烯酸酯杂化单体的合成及光聚合动力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