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现状及危害 | 第16-18页 |
1.2.1 重金属污染来源 | 第16-17页 |
1.2.2 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17-18页 |
1.2.3 重金属污染危害 | 第18页 |
1.3 稻田重金属污染原位钝化修复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1.3.1 重金属污染土壤钝化修复剂 | 第18-20页 |
1.3.2 重金属污染土壤钝化修复机制 | 第20-22页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22-24页 |
1.4.1 镉污染土壤钝化处理后模拟淋失过程中土壤的离子损失 | 第22-23页 |
1.4.2 镉污染土壤钝化处理对水稻镉累积的影响 | 第23页 |
1.4.3 镉污染土壤钝化处理后模拟淋失对水稻镉累积的影响 | 第23页 |
1.4.4 创新点 | 第23-24页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24页 |
1.6 课题来源 | 第24-25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5-26页 |
2.1.1 供试作物和土壤 | 第25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2.1.3 供试钝化剂 | 第26页 |
2.2 试验方案 | 第26-28页 |
2.2.1 试验处理 | 第26页 |
2.2.2 试验方法 | 第26-27页 |
2.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27页 |
2.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27-28页 |
第3章 镉污染土壤钝化处理后模拟淋失过程中土壤的离子损失 | 第28-43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8-40页 |
3.2.1 钝化剂处理对模拟淋失后土壤pH的影响 | 第28-30页 |
3.2.2 钝化剂处理对模拟淋失后径流液pH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3 钝化剂处理对模拟淋失后径流液Cd含量的影响 | 第31-33页 |
3.2.4 钝化剂处理对模拟淋失后径流液Ca含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5 钝化剂处理对模拟淋失后径流液Mg含量的影响 | 第34-36页 |
3.2.6 钝化剂处理对模拟淋失后径流液Fe含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7 钝化剂处理对模拟淋失后径流液Mn含量的影响 | 第37-39页 |
3.2.8 钝化剂处理对模拟淋失后径流液Zn含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 讨论 | 第40-41页 |
3.4 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镉污染土壤钝化处理对水稻镉累积的影响 | 第43-59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6页 |
4.2.1 施用不同钝化剂对水稻产量和生物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4.2.2 施用不同钝化剂对土壤pH的影响 | 第44-45页 |
4.2.3 施用不同钝化剂对土壤有效态Cd含量的影响 | 第45页 |
4.2.4 施用不同钝化剂对水稻吸收Cd的影响 | 第45-47页 |
4.2.5 施用不同钝化剂对土壤交换性Ca、Mg含量的影响 | 第47-49页 |
4.2.6 施用不同钝化剂对水稻吸收Ca、Mg的影响 | 第49-52页 |
4.2.7 施用不同钝化剂对土壤Fe、Mn、Zn含量的影响 | 第52-54页 |
4.2.8 施用不同钝化剂对水稻吸收Fe、Mn、Zn的影响 | 第54-56页 |
4.3 讨论 | 第56-57页 |
4.4 小结 | 第57-59页 |
第5章 镉污染土壤钝化处理后模拟淋失对水稻镉累积的影响 | 第59-75页 |
5.1 引言 | 第59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9-73页 |
5.2.1 施用不同钝化剂对水稻产量和生物量的影响 | 第59-60页 |
5.2.2 施用不同钝化剂对土壤pH的影响 | 第60-61页 |
5.2.3 施用不同钝化剂对土壤有效态Cd含量的影响 | 第61-62页 |
5.2.4 施用不同钝化剂对水稻吸收Cd的影响 | 第62-64页 |
5.2.5 施用不同钝化剂对土壤交换性Ca、Mg含量的影响 | 第64-65页 |
5.2.6 施用不同钝化剂对水稻吸收Ca、Mg的影响 | 第65-69页 |
5.2.7 施用不同钝化剂对土壤Fe、Mn、Zn含量的影响 | 第69-70页 |
5.2.8 施用不同钝化剂对水稻吸收Fe、Mn、Zn的影响 | 第70-73页 |
5.3 讨论 | 第73页 |
5.4 小结 | 第73-75页 |
第6章 镉污染土壤钝化修复后的稳定性评价 | 第75-77页 |
6.1 引言 | 第75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75-76页 |
6.3 小结 | 第76-77页 |
结论 | 第77-80页 |
(1)主要结论 | 第77-78页 |
(2)研究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