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电子计算机在公路运输和公路工程中的应用论文

河南省高速公路网监控应急联动信息发布系统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1.2.1 研究目的第10-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线路第15-18页
        1.4.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2 技术路线第16-18页
第二章 河南省高速公路网监控应急联动信息发布调查分析第18-28页
    2.1 主要业务现状第18-20页
    2.2 系统建设现状第20-26页
        2.2.1 相关外场监测与发布设施现状第20-21页
        2.2.2 相关通信系统与网络建设现状第21-22页
        2.2.3 相关数据中心与应用系统建设现状第22-26页
    2.3 需求分析第26-27页
        2.3.1 高速公路网运行管理需求第26页
        2.3.2 应急处置需求第26页
        2.3.3 与相关部门协调联动需求第26页
        2.3.4 社会公众信息服务需求第26-27页
    2.4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三章 高速公路运行态势数据融合方法研究第28-40页
    3.1 数据融合基本理论第28-31页
        3.1.1 数据融合的定义第28页
        3.1.2 数据融合的层次第28-30页
        3.1.3 数据融合的方法第30-31页
    3.2 高速公路网数据融合研究第31-33页
        3.2.1 高速公路的运行态势展示模型第31页
        3.2.2 高速公路交通状态对比分析模型第31-32页
        3.2.3 高速公路的运行状态评价与预测模型第32页
        3.2.4 高速公路信息服务模型第32-33页
    3.3 高速公路运行态势分析模型验证第33-38页
    3.4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四章 运行监管与状态识别模型研究第40-46页
    4.1 交通状态表达与分级第40页
    4.2 运行监管主要功能与模型第40-44页
        4.2.1 主要功能第40-41页
        4.2.2 运行态势识别模型第41-44页
    4.3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五章 监控应急联动信息发布系统方案第46-64页
    5.1 系统架构第46-47页
    5.2 逻辑架构第47-48页
    5.3 功能架构第48-49页
    5.4 子系统功能设计第49-58页
        5.4.1 信息采集子系统功能第49-50页
        5.4.2 应急指挥与决策子系统第50-54页
        5.4.3 便携信息发布子系统第54-56页
        5.4.4 联动信息发布子系统第56-58页
    5.5 数据库设计第58-63页
        5.5.1 采集数据库设计第58-60页
        5.5.2 业务服务数据库设计第60-62页
        5.5.3 分析数据库设计第62页
        5.5.4 数据量估算第62-63页
    5.6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六章 高速公路网信息采集与发布研究第64-76页
    6.1 GMR非接触式流量采集第64-65页
        6.1.1 工作原理第64页
        6.1.2 系统组成与部署第64-65页
        6.1.3 系统指标第65页
    6.2 高速公路手持单兵系统第65-69页
        6.2.1 系统架构第65-66页
        6.2.2 功能架构第66-68页
        6.2.3 单兵性能要求及部署第68-69页
    6.3 监控应急联动信息发布核心业务设计第69-75页
        6.3.1 应急值守管理第69-70页
        6.3.2 应急资源管理第70页
        6.3.3 应急辅助决策第70-71页
        6.3.4 应急指挥调度第71-73页
        6.3.5 应急信息发布第73页
        6.3.6 应急统计分析第73-74页
        6.3.7 应急评估第74页
        6.3.8 应急培训与演练第74-75页
    6.4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76-78页
    7.1 创新点第76页
    7.2 主要结论第76-77页
    7.3 研究展望第77-78页
致谢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线粒体靶向的金纳米团簇的制备及细胞成像、放射增敏效应的研究
下一篇:BOT+EPC模式下项目总承包商风险管理研究--以红崖子黄河公路大桥项目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