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2页 |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12-13页 |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 二、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第14-20页 |
| (一)国内相关研究状况综述 | 第14-15页 |
| (二)国外相关研究状况综述 | 第15-16页 |
| (三)国外农村、农业建设的经验 | 第16-20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 (一)文献分析法 | 第20-21页 |
| (二)比较研究法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缘起和意义 | 第22-29页 |
|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嬗变 | 第22-25页 |
| (一)萌芽起步阶段(1978—1992) | 第22-23页 |
| (二)基本形成阶段(1992—2002) | 第23页 |
| (三)逐步成熟阶段(2002年—2012年) | 第23-24页 |
| (四)完善升华阶段(2012年—至今) | 第24-25页 |
| 二、当前农村生态现状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 | 第25-27页 |
| (一)农村地区的水、土和粮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 第25页 |
| (二)农村地区的空气污染形势严峻 | 第25页 |
| (三)农村的生活垃圾泛滥 | 第25-26页 |
| (四)农村的生态破坏和生态退化空前 | 第26页 |
| (五)大量耕地撂荒,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 第26-27页 |
| 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 第27-29页 |
| (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美丽中国”的坚实基础 | 第27页 |
| (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绿色农业的实质保障 | 第27页 |
| (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提升农民幸福指数的有力举措 | 第27-28页 |
| (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秉持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 第29-33页 |
| 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秉持的基本原则 | 第29-31页 |
|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则 | 第29页 |
|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29-30页 |
| (三)循序渐进原则 | 第30页 |
| (四)因地制宜原则 | 第30页 |
| (五)与时俱进原则 | 第30页 |
| (六)持续发力原则 | 第30-31页 |
| 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 | 第31-33页 |
| (一)优化农村生态环境 | 第31页 |
| (二)发展农村生态农业 | 第31页 |
| (三)培育农村人文生态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 第33-38页 |
| 一、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淡薄 | 第33页 |
| 二、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环卫基础设施薄弱 | 第33-34页 |
| 三、农业经营方式粗放,土地流转不畅 | 第34-36页 |
| (一)传统农业粗放经营,高消耗、重污染 | 第34-35页 |
| (二)农村土地流转不畅,撂荒严重 | 第35-36页 |
| 四、乡镇企业污染严重 | 第36页 |
| 五、农村缺乏生态保护相关制度和监督机构 | 第36-38页 |
| 第五章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 | 第38-46页 |
| 一、提升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乡风文明 | 第38页 |
| (一)培育乡村居民生态责任感 | 第38页 |
| (二)普及生态保护知识技能 | 第38页 |
| (三)倡导绿色消费理念 | 第38页 |
| 二、完善农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 第38-40页 |
| (一)道路改造 | 第39页 |
| (二)圈舍改造 | 第39页 |
| (三)公厕改造 | 第39页 |
| (四)老屋整改 | 第39-40页 |
| (五)煤改气 | 第40页 |
| 三、推进土地流转,发展生态农业 | 第40-43页 |
| (一)完善土地流转相关机制 | 第40-42页 |
| (二)乡村生态农业三部曲 | 第42-43页 |
| (三)推广农业绿色科技 | 第43页 |
| 四、加强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 | 第43-44页 |
| (一)加强乡镇企业家生态教育 | 第44页 |
| (二)合理规划布局乡镇企业 | 第44页 |
| (三)运用法律法规规范乡镇企业 | 第44页 |
| 五、健全农村生态保护的相关制度,完善生态治理 | 第44-46页 |
| (一)建立健全农村环保法律体系 | 第44-45页 |
| (二)加强农村环境执法 | 第45页 |
| (三)完善农村环保监督机制 | 第45-46页 |
| 结语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附录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