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缘由 | 第10-11页 |
1.1.1 生态文明建设需求 | 第10页 |
1.1.2 弘扬与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时代背景的需求 | 第10-11页 |
1.1.3 传统生态知识研究需求 | 第11页 |
1.1.4 选择板万村作为研究点的缘由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22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 第22-2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 相关概念、研究理论、对生态文明的解读 | 第24-29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4页 |
2.1.1 传统生态知识 | 第24页 |
2.1.2 生态智慧 | 第24页 |
2.1.3 耕作制度 | 第24页 |
2.1.4 居住习俗 | 第24页 |
2.2 主要研究理论 | 第24-26页 |
2.2.1 文化生态学 | 第24-25页 |
2.2.2 景观学派理论 | 第25页 |
2.2.3 民族文化与环境关系理论 | 第25-26页 |
2.3 对生态文明的解读 | 第26-29页 |
2.3.1 生态文明的内涵 | 第26-27页 |
2.3.2 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 | 第27-29页 |
3 板万村概况 | 第29-34页 |
3.1 村落基本简况 | 第29-31页 |
3.2 板万村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 第31-32页 |
3.2.1 地形地貌 | 第31页 |
3.2.2 气候 | 第31-32页 |
3.2.3 水文 | 第32页 |
3.2.4 土壤 | 第32页 |
3.2.5 动植物资源 | 第32页 |
3.3 板万村人文环境概况 | 第32-34页 |
3.3.1 历史沿革 | 第32页 |
3.3.2 村落传说 | 第32-33页 |
3.3.3 布依族文化 | 第33-34页 |
4 农业生产生态知识与生态保护 | 第34-52页 |
4.1 农业生产活动中的生态智慧 | 第34-37页 |
4.1.1 因时制宜 | 第36-37页 |
4.1.2 因地制宜 | 第37页 |
4.1.3 因物制宜 | 第37页 |
4.2 土地利用 | 第37-39页 |
4.2.1 耕地分类 | 第37-38页 |
4.2.2 土壤分类 | 第38-39页 |
4.2.3 土壤、耕地分类与利用的生态意义 | 第39页 |
4.3 农业土地开发特点 | 第39-40页 |
4.3.1 农业土地开发特点及表现 | 第39-40页 |
4.4 稻田耕作制度中的生态知识 | 第40-42页 |
4.4.1 种植制度中的生态知识 | 第40页 |
4.4.2 稻田养地制度中的生态知识 | 第40-42页 |
4.5 水稻的耕作流程 | 第42-45页 |
4.5.1 稻田整理 | 第42-43页 |
4.5.2 选种与泡种—“三泡两催” | 第43页 |
4.5.3 撒清水秧 | 第43-44页 |
4.5.4 扯秧、插秧 | 第44页 |
4.5.5 田间管理 | 第44-45页 |
4.5.6 收割与储藏 | 第45页 |
4.6 旱地耕作制度 | 第45-48页 |
4.6.1 主要旱地作物的种植流程 | 第46-48页 |
4.6.2 旱作农业中套种、混作的生态智慧 | 第48页 |
4.7 主要传统农业工具 | 第48-49页 |
4.8 与农业生产活动相关信仰、谚语、乡规民约 | 第49-51页 |
4.8.1 信仰习俗 | 第49页 |
4.8.2 农业谚语 | 第49-50页 |
4.8.3 乡规民约 | 第50-51页 |
4.9 小结 | 第51-52页 |
5 林业生产生态知识与生态保护 | 第52-63页 |
5.1 板万村林业资源概况 | 第52页 |
5.2 林业生产活动中的生态智慧 | 第52-54页 |
5.2.1 杉树种植与管理流程 | 第53-54页 |
5.2.2 林粮间作 | 第54页 |
5.3 与森林相关的传统文化 | 第54-56页 |
5.3.1 自然崇拜 | 第54-55页 |
5.3.2 相关习俗 | 第55-56页 |
5.3.3 习惯法 | 第56页 |
5.4 对林业资源的管理与利用 | 第56-62页 |
5.4.1 林业资源的管理 | 第56-58页 |
5.4.2 林业资源的利用 | 第58-62页 |
5.5 小结 | 第62-63页 |
6 居住习俗中的生态知识与生态保护 | 第63-79页 |
6.1 传统村落选址 | 第63-65页 |
6.1.1 传统村落选址因素分析 | 第63-64页 |
6.1.2 板万村传统村落选址描述 | 第64-65页 |
6.2 传统村落选址的生态智慧 | 第65页 |
6.2.1 体现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 第65页 |
6.2.2 注重生产、生活与自然的结合 | 第65页 |
6.3 传统村落格局分析 | 第65-68页 |
6.3.1 传统村落落景观格局 | 第66-68页 |
6.4 传统民居 | 第68-75页 |
6.4.1 传统民居简介 | 第68-69页 |
6.4.2 传统民居结构 | 第69-73页 |
6.4.3 主要营造工具及建筑材料 | 第73-75页 |
6.5 传统民居的营造流程 | 第75-77页 |
6.5.1 主要施工程序 | 第75-77页 |
6.6 传统民居的生态性分析 | 第77-78页 |
6.6.1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建筑取材 | 第77页 |
6.6.2 充满生态智慧的营造技术 | 第77-78页 |
6.6.3 营建过程中的生态智慧 | 第78页 |
6.7 小结 | 第78-79页 |
7 板万村布依族传统生态知识的特点与现实价值 | 第79-84页 |
7.1 板万村布依族传统生态知识的特点 | 第79-82页 |
7.1.1 神秘性 | 第79-80页 |
7.1.2 实用性 | 第80-81页 |
7.1.3 典型性 | 第81-82页 |
7.2 板万村布依族传统生态知识对布依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价值与启示 | 第82-84页 |
7.2.1 为布依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 第82-83页 |
7.2.2 为布依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历史依据 | 第83页 |
7.2.3 为布依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附录 布依族村落传统生态知识调查提纲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