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玻璃钢管发展概况 | 第11-14页 |
1.2.1 玻璃钢管简介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玻璃钢管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1.2.3 国内玻璃钢管发展概况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结垢机理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1 结垢过程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2 国内外结垢因素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4 单掺杂碳酸钙的第一性原理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4.1 第一性原理及Material Studio简介 | 第18-19页 |
1.4.2 单掺杂对碳酸钙晶体结构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2章 玻璃钢管的结垢机理研究基础 | 第22-31页 |
2.1 地层水水质及垢样物性分析 | 第22-23页 |
2.1.1 水质报告 | 第22-23页 |
2.1.2 垢样组分分析 | 第23页 |
2.2 结垢机理研究基础 | 第23-26页 |
2.2.1 晶体结晶理论 | 第23-24页 |
2.2.2 油田常见垢物的结垢机理 | 第24-26页 |
2.2.3 碳酸钙垢性状及形成过程 | 第26页 |
2.3 玻璃钢管复合材料的侵蚀行为分析 | 第26-30页 |
2.3.1 表面渗透理论 | 第27-29页 |
2.3.2 环氧树脂的介质侵蚀 | 第29页 |
2.3.3 玻璃纤维的侵蚀 | 第29-30页 |
2.3.4 树脂基底与玻璃纤维界面的侵蚀 | 第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玻璃钢管静态结垢实验研究 | 第31-47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1-32页 |
3.2.2 实验方法与流程 | 第32-33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3-46页 |
3.3.1 玻璃钢管的水侵蚀行为 | 第33-35页 |
3.3.2 温度和时间的影响 | 第35-39页 |
3.3.3 材质粗糙度的影响 | 第39-43页 |
3.3.4 表面自由能的影响 | 第43-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玻璃钢管动态循环结垢实验研究 | 第47-65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实验装置与方法 | 第47-50页 |
4.2.1 实验装置及原理 | 第47-49页 |
4.2.2 实验方法与流程 | 第49-50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0-64页 |
4.3.1 温度对结垢的影响 | 第50-54页 |
4.3.2 时间对结垢的影响 | 第54-57页 |
4.3.3 流速对结垢的影响 | 第57-59页 |
4.3.4 金属离子对结垢的影响 | 第59-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单掺杂方解石弹性性质研究 | 第65-77页 |
5.1 引言 | 第65页 |
5.2 计算方法 | 第65-68页 |
5.2.1 方解石结构模型构建 | 第65-66页 |
5.2.2 计算参数收敛性测试 | 第66-68页 |
5.3 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68-75页 |
5.3.1 单掺杂Mg弹性性质分析 | 第68-72页 |
5.3.2 单掺杂Fe弹性性质分析 | 第72-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