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言 | 第10-16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五、论文框架结构 | 第15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编造传播虚假信息行为概述 | 第16-27页 |
第一节 对于“虚假信息”的认定 | 第16-21页 |
一、“虚假信息”与“谣言”辨析 | 第16-17页 |
二、“虚假信息”的特征 | 第17-18页 |
三、“虚假信息”的判定标准 | 第18-21页 |
第二节 对于“编造、传播”的认定 | 第21-24页 |
一、“编造”行为的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二、“传播”行为的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第三节 编造传播虚假信息行为的特征 | 第24-27页 |
第二章 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类犯罪客观方面差异比较 | 第27-51页 |
第一节 行为方式的差异 | 第27-36页 |
一、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的行为方式认定 | 第27-33页 |
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行为方式认定 | 第33-35页 |
三、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行为方式认定 | 第35-36页 |
第二节 犯罪对象的差异 | 第36-44页 |
一、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的犯罪对象 | 第37-41页 |
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犯罪对象 | 第41-43页 |
三、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犯罪对象 | 第43-44页 |
第三节 危害结果的差异 | 第44-51页 |
一、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的危害结果 | 第45-47页 |
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危害结果 | 第47-51页 |
第三章 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类犯罪客观方面规定的体系性不足及完善建议 | 第51-58页 |
第一节 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类犯罪客观方面规定的体系性不足 | 第51-56页 |
一、犯罪对象界定不清晰 | 第51-52页 |
二、犯罪对象的范围缺乏广度 | 第52-53页 |
三、犯罪行为中传播途径的表述不统一 | 第53-54页 |
四、罪名之间的协调性存在不足 | 第54-55页 |
五、罪名设置的类型化不足 | 第55-56页 |
第二节 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类犯罪客观方面细化规定完善建议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后记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