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美沙拉嗪肠溶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结肠定位释药系统 | 第14-15页 |
1.2.1 结肠的生理解剖特点 | 第14页 |
1.2.2 OCDDS设计原理 | 第14页 |
1.2.3 美沙拉嗪口服结肠定位制剂 | 第14-15页 |
1.3 参比制剂APRISO~(TM)的介绍 | 第15页 |
1.4 微丸的特点 | 第15-16页 |
1.5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美沙拉嗪肠溶缓释微丸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17-32页 |
2.1 仪器与材料 | 第17-18页 |
2.1.1 仪器 | 第17页 |
2.1.2 材料 | 第17-18页 |
2.2 美沙拉嗪肠溶缓释微丸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18-26页 |
2.2.1 溶液的制备 | 第18页 |
2.2.2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18页 |
2.2.3 流动相的选择 | 第18-19页 |
2.2.4 溶液的制备条件考察 | 第19页 |
2.2.5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 | 第19-20页 |
2.2.6 专属性试验 | 第20-21页 |
2.2.7 线性试验 | 第21-22页 |
2.2.8 精密度试验 | 第22-23页 |
2.2.9 重复性试验 | 第23页 |
2.2.10 稳定性试验 | 第23-24页 |
2.2.11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24-25页 |
2.2.12 样品含量测定 | 第25-26页 |
2.3 美沙拉嗪缓释微丸释放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6-31页 |
2.3.1 检测波长的确定 | 第26页 |
2.3.2 色谱条件 | 第26-27页 |
2.3.3 溶液的制备 | 第27页 |
2.3.4 专属性考察 | 第27-28页 |
2.3.5 线性试验 | 第28-29页 |
2.3.6 精密度试验 | 第29页 |
2.3.7 回收率试验 | 第29-30页 |
2.3.8 溶出介质中的稳定性 | 第30-31页 |
2.3.9 释放度的测定 | 第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美沙拉嗪肠溶缓释微丸的处方前研究 | 第32-40页 |
3.1 仪器与材料 | 第32页 |
3.1.1 仪器 | 第32页 |
3.1.2 材料 | 第32页 |
3.2 美沙拉嗪的基本理化性质 | 第32-35页 |
3.2.1 美沙拉嗪pH-溶解度曲线的测定 | 第33页 |
3.2.2 美沙拉嗪引湿性试验 | 第33-34页 |
3.2.3 美沙拉嗪原料药的晶型 | 第34页 |
3.2.4 美沙拉嗪原料药的粒径和粒径分布 | 第34-35页 |
3.3 美沙拉嗪缓释微丸的逆向工程研究 | 第35-38页 |
3.3.1 参比制剂概况 | 第35-37页 |
3.3.2 扫描电镜法结合专利剖析参比制剂的制备工艺 | 第37页 |
3.3.3 重量法测定参比制剂中辅料的用量 | 第37-38页 |
3.4 原辅料相容性试验 | 第38-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挤出滚圆法制备美沙拉嗪骨架缓释丸芯的研究 | 第40-52页 |
4.1 仪器与材料 | 第40页 |
4.1.1 仪器 | 第40页 |
4.1.2 材料 | 第40页 |
4.2 美沙拉嗪骨架缓释丸芯的制备流程 | 第40-41页 |
4.3 微丸粉体学性质的质量评价 | 第41-42页 |
4.3.1 圆整度(Ar) | 第41页 |
4.3.2 休止角(Φ) | 第41页 |
4.3.3 堆密度 | 第41页 |
4.3.4 脆碎度(Fr) | 第41-42页 |
4.3.5 收率(Yd) | 第42页 |
4.4 制备美沙拉嗪骨架缓释丸芯的工艺因素考察 | 第42-45页 |
4.4.1 挤出速度 | 第42页 |
4.4.2 滚圆速度 | 第42-43页 |
4.4.3 滚圆时间 | 第43页 |
4.4.4 正交试验优化工艺条件 | 第43-45页 |
4.5 制备美沙拉嗪骨架缓释丸芯的处方因素考察 | 第45-48页 |
4.5.1 主药粒径的选择 | 第45-46页 |
4.5.2 Eudragit~? NE30D聚合物用量的考察 | 第46页 |
4.5.3 HPMC型号的考察 | 第46-47页 |
4.5.4 HPMCK4M用量的考察 | 第47-48页 |
4.5.5 丸芯干燥条件的考察 | 第48页 |
4.6 骨架缓释丸芯处方工艺重现性试验 | 第48-50页 |
4.7 缓释丸芯形态学表征(扫描电镜图,SEM) | 第50-51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美沙拉嗪缓释丸芯肠溶包衣的研究 | 第52-63页 |
5.1 仪器与材料 | 第52-53页 |
5.1.1 仪器 | 第52页 |
5.1.2 材料 | 第52-53页 |
5.2 流化床包衣流程 | 第53页 |
5.3 包衣工艺参数的选择 | 第53-54页 |
5.3.1 投料量的选择 | 第53页 |
5.3.2 喷液速度的选择 | 第53页 |
5.3.3 进风温度的选择 | 第53-54页 |
5.3.4 雾化压力的选择 | 第54页 |
5.4 包衣处方因素的考察 | 第54-55页 |
5.4.1 Eudragit~? L100和Eudragit~? S100不同比例对微丸释药的影响 | 第54-55页 |
5.4.2 不同包衣增重对微丸释药的影响 | 第55页 |
5.5 肠溶包衣液的配制 | 第55-56页 |
5.6 包衣处方工艺的重现性试验 | 第56-57页 |
5.7 影响包衣微丸释放的因素考察 | 第57-59页 |
5.7.1 释放度测定方法的考察 | 第57页 |
5.7.2 转篮转速的考察 | 第57-58页 |
5.7.3 不同pH释放介质的考察 | 第58-59页 |
5.8 自制制剂与参比制剂在多种介质中的释放度比较 | 第59-61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六章 美沙拉嗪肠溶缓释微丸初步稳定性考察与释药机制研究 | 第63-69页 |
6.1 仪器与材料 | 第63页 |
6.1.1 仪器 | 第63页 |
6.1.2 材料 | 第63页 |
6.2 美沙拉嗪缓释微丸的初步稳定性考察 | 第63-66页 |
6.2.1 检查项目 | 第63-64页 |
6.2.2 高温试验 | 第64页 |
6.2.3 高湿试验 | 第64-65页 |
6.2.4 光照试验 | 第65-66页 |
6.3 释药机制的探讨 | 第66-68页 |
6.3.1 释药模型的拟合 | 第66-67页 |
6.3.2 释药机制分析 | 第67-6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7.1 结论 | 第69-70页 |
7.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6页 |